以“六化”加快培育特色小镇

17.08.2015  13:18
  浙江加快建设发展特色小镇,既是深化新型城市化建设发展至今的时代必然,又是努力加快发展新经济、新业态的关键举措,也是积极顺应新科技与新产业革命大潮的腾飞支点,同时是持续激活民间巨大发展活力的关键一招,可谓是集时代性、创造性、前瞻性于一身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如何从一般规律的层面概括提炼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基本路径,既高度凝练各个特色小镇的共同特性、又充分尊重不同特色小镇的独特个性,使之形成具有相对普遍指导意义的建设发展模式,从而把特色小镇真正打造成为新常态下支撑经济新发展、新飞跃的一个个“小巨人”,正是当下重中之重的课题之一。为此,建议探索走出一条“特色化牵引、市场化主导、项目化运作、产业化支撑、互联网化加速、法治化保障”的“六化”发展路径,推进我省特色小镇加快培育发展壮大。
  特色化牵引
  培育建设发展特色小镇必须以特色为本,牵引与驱动其全部的流程环节与目标愿景。无论是从小镇的外向吸引力与竞争力来说,还是从小镇的内在成长性与持续性来说,小镇特色就是其生命力所在。
  第一,对于小镇去发现特色、去找准特色、去捕捉住特色,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庸俗化倾向,一是神秘化倾向。所谓庸俗化,就是为特色而不惜舍本求末、舍近求远、崇洋媚外、生搬硬套,结果往往可能弄成个“四不像”,除了贻笑于世人外,更为祸害的是可能还劳民伤财、自毁特色,造成难以逆转的损害。所谓神秘化,就是总以为无特色可寻、可挖掘。“道不远人”,其实特色也是很接地气的。事实上,特色就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就在平常田间地头里,不是在这里、就是在那里,特色就是只要你自己独有的或者差别化的,那就可以不断培育成其为特色,而且有朝一日,风靡世界、享誉全球,引无数来客竞折腰。比如,属于小镇自己的山水风光、地形地貌、风俗人情、土特产品、风味小吃、古居旧舍、镇街小巷、独特经济、个性产业、人文历史,凡此种种皆可为特色。一句话,山水林田湖、衣食住行人,那都是特色最好的题材与内容。
  第二,对于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特色为根本、为牵引、为基准,围绕特色、聚焦特色、突出特色来做好做大做强特色小镇培育这篇大文章的问题。研究建议培育发展壮大特色的三句话二十四个字,“一、立足乡土、挖掘历史;二、发挥想象、讲好故事;三、弄潮时代、前瞻未来”。一是立足乡土、挖掘历史,主要是指立足小镇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充分用好用足自己的各方面历史资源,这是小镇特色最原汁原味,也最特立独行的“卖点”;二是发挥想象、讲好故事,主要是指在准确定位并挖掘小镇自己的各种资源后,关键的是要能够发挥想象力,特别是开动互联网思维方式,讲好小镇故事多;三是弄潮时代、前瞻未来,主要是指小镇之特色挖掘与光大,仅仅停留在历史与现实层面还不够,只有把特色的培育发展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密切结合,这样的特色小镇才是可以经得住时间考验的。
  市场化主导
  牢固树立起始终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培育建设发展理念,在更好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规范秩序等职能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一是进一步加大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的力度与进度,建立完善以市场价格为信号引导资源要素流动及配置的科学机制,以市场的透明公正、规范严格且专业高效的价格竞争手段实现特色小镇投资建设各项目的优胜劣汰,减少乃至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无序竞争造成的浪费。
  二是要全面而细致地确立起市场效益的标准,用以衡量与检验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可行性与成长性。当地政府主动确立并设立市场效益的指标体系,也是确保特色小镇建设质量与效益的关键一环。需要注意的是,市场效益不能只看静态效益,要看横向纵向比较后的有说服力的动态效益,也不能只看即期效益,要用变化发展眼光看长远效益。
  三是要系统而深入地展开市场调研,以市场调研为手段,以市场调研的真实情况及数据为依据,才能可靠衡量相关动态的、比较的与长期的效益。这些不是拍脑袋,也不是闭门造车可以算出来的,必须建立在市场调研基础上。
  项目化运作
  特色化怎么落地?市场化主导什么?说到底,全在于项目及其运作。特色小镇之特色的培育发展必须具体化到一个一个的项目中去体现与实现。一言以蔽之,项目就是支撑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一个一个核心细胞。
  第一,建设特色小镇,特别是在可行性论证之后进入到培育发展的实质性阶段起,项目化运作就是特色小镇培育发展的重点领域、主攻方向与关键环节。其中,很重要的是项目的来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项目才有可运作的内容。对此,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进程中应当努力借鉴招商引资中的各种成熟且有益的经验与理念,比如内引与外引相结合,质量与效益相一致,经济与生态相并重等等。
  第二,与此同时,必须发展与超越招商引资的模式,因为招商引资远远不是项目化运作的全部。项目化运作是一个环节流程多的工作,包括项目确立、项目论证、项目落地、项目实施、项目跟踪、项目评估、项目推广等。这些表明,项目化运作是一个外延远远大于招商引资的工作范畴,必须具有“一条龙”式的展开工作及相应服务的指导精神与实际操作。
  第三,就项目运作的实际成效来说,建议确立四条简便易行的标准,“选得准、立得住、长得大、撒得开”。选得准,就是指得做到项目选准,从而扣好项目化运作的“第一粒扣子”;立得住,就是指项目要在小镇扎根,这一步相当于常说的本土化或者当地化经营;长得大,就是指项目成长性要优,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效益;撒得开,就是指项目带动性要强,能够辐射小镇整体经济、引领示范同业发展。
  产业化支撑
  如果说把项目比喻成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布局中的一个个点,那么,产业则是这个总体布局中的一根根线。串点成线、点线结合,才能最终构成为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全部的面。
  第一,如果说特色是小镇生命力之魂,那么,产业就是支撑小镇这个生命有机体的脊梁。产业之于城市、之于小镇之极端重要性,诸多国内外城镇因产业兴衰而盛衰的例子值得借鉴吸取。因此,特色小镇就是要着眼于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构建一批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产业发展空间载体。可以说,这就已经从源头上对特色小镇产业发展作出了统领性的顶层设计。
  第二,要进一步增强产业链发展思维。特色小镇的产业培育发展中要极大开阔思路,提升把产业做成完整链条的意识与智慧。围绕小镇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区位优势,把看似纯工业、纯制造业的产业,通过纵横联系,或建新链条,或做强链条,或补足链条,或拉长链条,或延伸链条,从而把产业链的触角延伸到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文化等各个行业,提高特色小镇的产业集聚、配套、融合发展的综合实力。
  互联网化加速
  以“互联网+”为新战略重点的信息经济具有更强更广更深的集成性、渗透性与带动性,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互联网+”应用与推广,对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而言,可以实现历史与现代的互联互通,实现古朴与时尚的互联互通,实现原生态与新技术的互联互通,实现老产业与新业态的互联互通。
  第一,在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实际中,“互联网+”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或者高技术形态,还应当作为一种理念认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媒介介入手段跨界,有机融入契合到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去。
  第二,把“互联网+”具体而有针对地应用到各个主题不同、特色鲜明的小镇中去。比如,“梦想小镇”类型的可以应用“互联网+”更好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领域的创新创业。“基金小镇”类型的可以应用“互联网+”更好发展互联网金融与市场化投融资改革。“汽车小镇”类型的可以应用“互联网+”更好发展智能汽车与车联网技术及其应用。“旅游风情小镇”类型的可以应用“互联网+”更好打造旅游品牌以及开创便捷式一条龙旅游服务。“文化创意小镇”类型的可以应用“互联网+”更好提升文化创意的共享共赢水平以及软实力与正能量的传播及作用效果。
  法治化保障
  必须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体而实在地贯穿于打造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第一,在日常工作中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很顶层,是很宏大,但同时又很基础、很具体、很微观,蕴藏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落实上级要求,还是推动工作部署,比如说扎实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工作的狠抓落实,以及制定出台政策意见、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合理化建议、改进工作思路措施、改良工作方式方法等,这些都是建立健全治理体系的具体工作,都是在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作出很积极而且很有益的贡献。
  第二,在提高个人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中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比如说能够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从而更好地推动所处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当然就是我们整体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的一个组成。由此可见,依法治理特色小镇,强化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法治化、制度化保障与推动,着力点就在推进特色小镇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把这样一个宏大战略目标具体化到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各项实际工作中,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动力、活力、生命力、可持续力将更加强大。

来源: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