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岩:“绿文化”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近日闭幕的瓯海区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该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三五”期间,将加快仙岩等景区开发,强化农旅融合、体旅融合、文旅融合。
这种对仙岩未来的规划,正是近年来该街道发展思路的延续:在创成省文化强镇的基础上,依靠域内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主打“绿文化”品牌,打造文旅休闲新业态,以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坐落在仙岩街道穗丰村河滨公园旁的“伯温楼”已初显雄姿,开始进入内部装修阶段
文化积淀 绿景怡人 文脉留存
仙岩街道党工委书记金守信透露了创建省文化强镇背后的一个故事。为了在全省近60个乡镇街中脱颖而出,给省里专家领导评委们留下印象,他在创建答辩时如此开场:“说起仙岩,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哪里,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绿》,我想在座各位肯定读过,文中写到的梅雨潭,就在我们仙岩。”这样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与评委的距离。
这是仙岩自然历史人文优势的写照。该街道位于大罗山西麓,境内山奇、水秀、石异、景美,有九狮一象之奇、五潭二井之秀的美誉,唐朝时已被称为天下第二十六福地,是省首批风景名胜区、省级旅游强镇。
仙岩保有众多名人足迹。除了朱自清,还有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唐朝书法家颜真卿、南宋理学家朱熹、南宋永嘉学派先驱陈傅良、清代学者孙衣言、弘一法师……仅从南朝至清朝,就有242位文人为这里撰写过461篇诗词。比如,谢灵运作《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陈傅良作《题仙岩梅雨潭》、明朝重臣张璁作《罗峰书院成》、明朝刑部尚书高友玑作《游仙岩诗》等。相关文章已集结出版《仙岩历代山水诗词选》、《仙岩历代散文选》等书籍。
文物古迹是该街道另一文化家底。2003年,当地穗丰村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出土了3000年前的青铜器皿。经省文物鉴定中心专家鉴定,有国家一级文物5件、国家二级文物10件、国家三级文物55件,其中青铜打击乐器铙,属省内首次发现。这一土墩墓的发现,被誉为东瓯文明的曙光。
初建于唐朝的千年古刹圣寿禅寺建有慧光塔,塔内藏有北宋刻印书、金书、银书、墨书经卷,以及金器、银器等文物69件。其中,经袱、经函为我市最早的瓯绣、瓯塑工艺精品,北宋识文描金堆漆檀木舍利函、识文描金白檀木经函、玲珑银塔3件文物,成为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当地两万多华侨遍居欧美20多个国家,本土则保留瓦当花檐、烧砖、钩花、打油、酿酒等制作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构成了国际交融,丰富多样的仙岩文脉。
文化建设 群文丰富 乡风文明
仙岩街道第二中学学生蔡君钦,初中3年虽然在全班26名学生中成绩垫底,却有一手剪纸天赋。学校没有放弃他,还专门为他举办剪纸作品展。发现他剪纸天赋的语文老师谢伟珍说:“能为蔡君钦设立特别的剪纸课堂,这得益于仙岩街道的非遗文化进校园工程。”这则温暖的故事,反映出仙岩注重发掘本土文化,给社情民风带来积极影响。
该街道重视文化设施建设保护,曾在一年间投入文化建设资金3200万元,打造街道文化活动中心,配备5名文化专职工作人员,兴建瓯海区图书馆仙岩分馆,建成我市首个镇街级历史文化遗产专题展示馆,建成我市首个农村文化礼堂。累计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10多个文化公园,实现文化公园全覆盖。当地实现每个社区均建有200平方米以上的室内文化活动场所,每周免费开放40小时以上。
街道对李山寨古城墙、李大联合酒坊、黄大联合酒坊、西周土墩墓等古迹进行修复保护。邀请瓯海农林部门和专家,抢救当地一株树龄距今1200多年的古茶花“唐茶”。如今,千年茶花王作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原始野生古红山茶重新开花。
引导居民利用这些设施开展文化活动,是仙岩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点。先后举办6届“绿”文化节,在推介自身风景旅游资源同时,倡导市民从身边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绿色环保理念。举办家门口的村晚、文化走进你我他等专场演出,邀请本地居民自编自导自演节目上舞台。如今,街道各社区拥有10人以上的文化志愿者队伍超10支,成立梅雨潭文艺社、仙岩书画社等30多支文艺骨干队伍。这些文艺团队和骨干,创作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均在各级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仙岩二小还将温州鼓词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设立鼓词班,结合地方曲艺文化,重点培养学生传承非遗文化的兴趣。当地还积极申报,将仙岩钩花、瓦当花檐、下林烧砖、鸬鹚捕鱼等民俗技艺列入各级非遗名录。
文化新业态 吸引民资发展经济
今年初,仙岩街道穗丰村河滨公园旁,一座传统样式塔楼进入内部装修阶段。该村居民以刘姓为主,据族谱显示属刘伯温后裔,故取楼名为伯温楼。伯温楼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依照黄鹤楼比例建造,先期投入1000万元,后期还将继续投入1000万元,所有资金由村民和在外温商华侨自筹。楼内将建刘基文化展馆、村史博物馆,展出在该村出土的西周文物复制品。这是仙岩利用民间投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打造文化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该街道的仙岩侨博物馆,是民间自发投资建设公共文化场馆,展现当地文化底蕴和文化自觉的又一个例子。博物馆由本地籍知名华侨李汝龙牵头捐建,总投资3000万元,为瓯海第一家纯民资投建的村级博物馆,旨在见证当地悠久的华侨历史,展示侨胞回报家乡的桑梓情。馆内一楼规划为侨文化展示厅,二楼为瓯海区图书馆穗丰分馆,三楼为华侨活动中心。目前,该馆已完成立项和初步方案会审。
仙岩不仅吸引民资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更鼓励社会力量发掘本土文化,结合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新业态。盘云谷文化创意村,正是这一文化发展思路的典型例子。
这个由浙江奥美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浙江隐墅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运营的项目,位于盘垟村,占地面积5000亩。2013年,奥美立和该村签下15年房屋租赁合同,把村里破败废弃的农房进行修复和改造提升,打造民宿文化基地、乡村客栈、亲子互动乐园、民间收藏馆、创意农业观光园等项目。投资者只需出50万元,就可在创意村里挑选一幢老屋成为主人,不仅可以自己住,还能对外营业获得收益。老屋从策划、设计装修到经营管理,都由隐墅公司负责。
该项目促进仙岩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带动周边居民增收。温州世界旅游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唐留雄认为,以这种模式开发文化产业,降低了创业门槛和风险,既能吸引民间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又能推动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