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后院搭了个窑 就不舍得下山了

09.08.2015  10:58

一窑只有十几件作品让他满意

陶制试片上的代码只有他能看懂

曾用3年时间研究泥土配方

蒋永金属羊,今年60岁。最近,他停下田里的农活,跑到绍兴农村的山区里,找伐木人买木头,挑最好的松木,满满一卡车运回家。街坊邻居见了就议论,“老蒋这是又要做啥大件家具呢?”这时候,蒋永金总是显得很骄傲,半开玩笑:“运到杭州,给我儿子当柴烧!

运木头的次数多了,邻居们都晓得了,老蒋的儿子蒋马祥在杭州烧窑,做陶瓷的,高材生。

我们没啥文化,他做的那些东西看不大懂的,但我听人家说,我儿子做这个技术很好的。”说到儿子,平常话不多的蒋永金,很愿意多说上两句,“你是不知道,烧窑真是辛苦活,钱么不多的,但他努力还是很努力的。

运木头是项大工程,每烧一窑,最起码要用掉3吨木头。每隔两三个月,蒋永金跟老伴就把木头运到杭州,一年下来,少说也要装个五六车。

又到了烧窑的日子。逼近40℃的桑拿天,蒋马祥叫来几个美院的同学,不眠不休守着自己搭的土砖窑。

这不是他搭的第一座窑。几年前,蒋马祥还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陶艺系读研究生,就偷偷在学校里搭了一个,不过因为污染空气,加上选的又是熔点很低的青砖,没成功。毕业以后,他四处找地方,继续准备建窑。去年,在转塘镇一个靠山缓坡上,蒋马祥租下一处农家院落,在后院用耐火砖搭了这座新窑,就不舍得下山了。

整天待在山里不着家,也不开伙做饭,都是跑到山下随便吃点快餐。妻子阿子没说什么,只是前阵子把家从滨江搬到了山下,租了一间两居室,方便上山照料。

从装窑、烧窑到冷却开窑,每一个步骤蒋马祥牢牢盯着。大家轮班往窑里投柴,看着窑里的温度一点点变化。窑内温度最高的时候直蹿到1350℃,蒋马祥搭在脖子上擦汗的毛巾,一会工夫就需要拧一拧水。实在热得不行,就跑去边上冲个凉再来。

差不多一个星期之后,窑里的200多件陶品,经最古老的柴烧法烧制后出炉。这是他最兴奋的时刻。

这些粗犷得好像岩石一样的公道杯,看上去土土的,跟那些白胎厚釉、温润如玉的陶瓷器皿太不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柴烧都被视为是一种既费时又费力的落后烧陶方式,柴烧的茶器具也曾一度被弃之墙隅,大多数人对粗犷的柴烧,表示欣赏不来。

这点,蒋马祥最有感触。就在几年前,他拿着自己的柴烧作品去参展,结果一件都没卖出去。收入亮起红灯。妻子在淘宝开了一家布衣店,再靠以前的一点积蓄,勉强维持两人的生计。

再后来,合作伙伴也都陆续出去找工作。他们觉得蒋马祥是个“愣头青”,但也打心底里佩服他的毅力。眼看着同班同学有些转行创业成功,置备了豪车别墅。蒋马祥不羡慕,还是闷头做着自己喜欢的陶瓷。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文 余夕雯 摄 陈荣辉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