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浦江之变看浙江之变
浙江在线03月07日讯 三年来,浦江治水、拆违成为全省典范,百姓由衷点赞。循着浦江之巨变,我们能找到浙江“五水共治”撬动全局之变的逻辑所在。
从浦江之变看浙江之变
浦江在变,其变化程度,不止是日新月异,与三年前相比,简直是翻天覆地。
三年前,水资源丰富的浦江,出现了462条“牛奶河”、577条“垃圾河”和25条“黑臭河”,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6年倒数第一。积重似乎难返。但2013年6月从治水“撕开一个口子”开始,几乎是一夜之间,浦江巨变开始发生了。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在当年就逆袭到第38位,2014年跃居第18位,2015年至第11位。
三年来,浦江治水、拆违成为全省典范;浦江传统产业集聚提升,生态经济势头喜人,社会生态风清气正,文化资源大放异彩,生态廊道连点成线,农房村居鸟语花香,古村古道游人如织,新老市民喜上眉头,群众由衷点赞。
自然,作为一个人口总量40万、经济总量在全省70位左右的后发县,浦江的短板和问题还不少,还不能典型反映浙江全貌,但循着浦江之变,我们能找到浙江“五水共治”撬动全局之变的逻辑所在。
治水是一本经济账,从浦江壮士断腕深入治水,可看到浙江转型升级之巨变
水质出问题,根子在岸上,关键是经济增长方式要变。三年来,浦江关停水晶加工户19518家,引导726家水晶个体户实现“个转企”;关停低小散畜禽养殖场671家;拆除违法建筑595万平方米;关停印染、造纸、化工等污染企业300多家。
然而,整治不是目的,更要输血促其健康发展。对符合环保条件的水晶企业,浦江全部引导进入4个现代化产业集聚区“零排放”生产。通过举办中国水晶博览会,高规格规划水晶产业发展,在产业主体减少90%背景下,2015年产值却增长8%。而这,仅仅是起步,浦江水晶产业有一个宏伟目标,就是朝着省委书记夏宝龙指示的向世界玻璃水晶集散中心迈进。
腾出手后,浦江又对传统挂锁产业进行标准化生产和集聚提升。最近,浦江密集出台最具竞争力的科技、人才等政策,补短板支撑工业转型升级的意图十分明显。更令人欣喜的是,旅游、电商等行业连续几年出现井喷发展:2015年,全县实现旅游收入49.6亿元,同比增长75.2%,荣获“浙江旅游十佳发展县”;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已超过水晶行业产值,达到72亿元,增长30.9%,成功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以浦江为缩影,浙江经济更加生态化,已出现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和工业对水环境的源头性污染明显削减的可喜现象。
治水是一本科学账,从浦江持之以恒精细治水,可看到美丽浙江之巨变
治污先行,首先要做到“清三河、两覆盖”。浦江两年实现“消灭牛奶河、消灭垃圾河、消灭黑臭河”目标,成为全省首批“清三河”达标县,并建成一批“可游泳的河”;浦江安排治水项目68个,截至2015年底,完工45个,加快实现城镇截污管网和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基本覆盖。还因地制宜在浦阳江主干流建设了6个大型人工湿地和233个行政村的小型人工湿地。
清三河、建管网,也只是第一步。浦江推进社会化投资,将全县政府投资的四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实行PPP模式运营,既解了政府资金不足之急,又确保了城市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清水是表,清淤是根,浦江引导分层化负责,对主干河流的清淤明确县财政保障,一般河流要求镇(街)组织、县财政以奖代补,村级河塘发挥群众出工出力,用小钱办大事。浦江注重循环化利用,通济桥水库清淤,通过布设2.3公里排水管道,直接将分离水引入灌溉渠道,同时,将淤泥用于制砖、复垦、制造绿岛景观改造等,实现资源化利用。浦江强化市场化引导,不断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制定差别化水、电、气价格,全面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引导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治水是一本民生账,从浦江共建共享全民治水,可看到浙江民生之巨变
低小散产业的无序布局,带来的不仅是自然生态问题,还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浦江群众发出呐喊,“我们不能坐在垃圾堆上数钱,更不能躺在医院里花钱”。2013年以来,浦江正是借中央力推建设美丽中国之势,借省委打响“五水共治”发令枪之势,借群众对治水的关切之势,借资源环境客观制约经济发展之势,顺势而为,才治出秀水美景、治出百姓口碑,几十万群众成了几万党员干部的坚强后盾。
“五水共治”是顺应民心之举,更是惠及民生之举。清了“三河”,浦江首先是还河于民,建设天然泳场,要求每个乡镇,必须有“可游泳的河”。大力推行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深入实施沿江、沿山生态廊道,建成人工湿地1.26万亩。
每当盛夏来临,每当夜幕降临,河边汇聚成欢乐的海洋,当地百姓笑称,空气和水,才是我们无价的福利。绿水青山也带动了更多的工商资本进入旅游、民宿、林业等投资发展领域,与此同时,参与电子商务、农家乐以及葡萄种植等主导产业的城乡群众不断增多,绿水青山真正成了百姓的金山银山。民之所望、施政所在,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生态惠民、生态富民,就是浙江“五水共治”的生动注解。
【作者系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版权声明
凡注有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为"衢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