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能老人看紧张的社会医护资源
趁着下午空闲时间,护工倚着桌子休息。
老人只能在床上擦身。
长期卧床,老人的脚已经变形了。
那个眼神,我永远记得。
10平方米的房间里,齐刷刷地放着四张病床。时间这里仿佛静止了,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老人,连呼吸的起伏都不容易被发现。有时她们会突然颤抖起来,连着被子的躯体震动着病床,能听到螺丝撞击的声音。
只有一位老人慢慢地扭过头来,没有表情的眼中,仿佛在期待着什么。
这是我第一次带着好奇走进杭州市老年病医院,来到这里,心中却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悲伤。
看向我的,是75岁的苏奶奶,她是这个病房里唯一有些意识的老人。一年365天,只有一二天,护工鲍大姐会把她抱到轮椅上,推出去晒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动也动不了,话就那几句。看到阳光就皱皱眉。时间久了,她也不喜欢动了,就床上躺着。”鲍大姐没有继续往下说,她工作了7年,这样的老人见得多了。
在老年病医院采访拍摄的日子里,我就目睹了一位老人被送进抢救室,好在目前老人已经在慢慢康复。能及时进行抢救和治疗,对老人的家人来说,是一粒定心丸。
很凑巧,薛先生来看望母亲,就是这个病房里75岁的李金凤老人。
虽然老人一动不动,没有意识,但是薛先生依然坚持每周来看望母亲,和母亲聊聊家常,当然,没有任何回应。
三年前,老人因为脑淤血,辗转养老院和各大医院,最终落脚在这个病房里。
薛先生是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双胞胎女儿虽然都上了班,但还没出嫁依然住在家里,岳父岳母都要他们夫妻俩照顾,原本应该他照顾的父亲只能托付给姐姐照顾。无奈之下只能让母亲选择在这里。
“这里挺好的,有好的护工可以照顾母亲,身体一旦出现变化,也可以直接进行抢救。”薛先生很感激有这样的医院可以接纳母亲。
感激之心并非只有薛先生,住在医院的所有老人家属,大都很感恩。
老年人因疾病失去自理能力,并且随时需要进行治疗,这样的老龄化社会医护问题,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话题。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张之冰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