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省高中都要走班
编者按 打破原有的“教学班”,将语、数、外等必修科目分成难易不同的ABC班,学生按学习水平和兴趣选择学习,这种“必修课选课走班制”的育人模式,从2013年起在我省4所高中开始试点;2014年试点高中增至16所。一年过去了,高中的必修课走班“走”得如何?近日,记者走进杭师大附中一探究竟。
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分层上必修课
每节课下课铃声一响,杭师大附中教学楼的走廊就会出现一次小规模的“人口迁徙”:同学们背着书包,一边对照自己的课表,一边寻找下一节课对应的教室。高二(12)班的严子皓穿过走道,走进了下节课的教室。
高一那一年,严子皓考完了物理、化学的学业水平测试,高二时选择了读文科。现在,严子皓的语文和数学都在B班,英语在A班,历史从最初的A班调到了B 班。“文科必修课走班只分A、B两层,B班的难度比A班高一些。”严子皓说,因为高一期末考试时历史考得比较好,所以他才如愿“调层”。
2014年2月,杭师大附中从高一年级开始了必修课分层走班的探索,将必修课每个科目分成A、B、C三个班分层教学。
必修课分三层
高一(8)班的沈伊伊一入校就要适应“全科走班”——全年级12个班,每个科目都分成3个A班、6个B班和3个C班。C班重视深度学习,平时也多一些拓展训练。根据中考成绩和入学考试成绩,她的语文和英语分在了B班,数学分在了C班。
“一个教学班里的同学,大家成绩都差不多,有竞争才更有动力。”沈伊伊说,每次上完课后,没有同学觉得太简单,也没有同学听不懂,上课效率很高。在她看来,走班虽然打乱了传统意义上同学的概念,但坐在一间教室里的都是能力相当的伙伴,课上课下相互讨论的劲头也比以前更足了。
杭师大附中的董莉老师说,她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发现实行分层走班之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普遍增强。
这是什么原因呢?董莉说,A班的教学更侧重于讲解,夯实基础, C班的教学则更侧重于知识迁移和思维深化,给学生留出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
老师们也有过担心,如果一个学生几个科目都分在了A班,会不会自暴自弃?结果却发现,A班学生进步很大,而且表示学习很愉快。严子皓就说:“其实在A班没什么不好,老师上课的速度适中,讲得细,又偏重基础,我有时候还能超前一点点。”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石天星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