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保兴:绿色建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唱主角

30.06.2015  11:09

  6月24日,财政部、住建部制定了《城市管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用于支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及污水泵站建设、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生态空间建设其他需要支持的事项。

  今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组织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审工作,并公布了试点名单,河北省迁安市等16座城市入选,这些城市未来三年将获得超10亿元的财政补贴。

  绿色建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海绵城市的建设也被业内视为最好的碳交易项目。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他详解了当前国内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现状,未来海绵城市建设方向以及“绿色建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海绵城市多在二三线试点

  NBD:绿色建筑和海绵城市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仇保兴: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其主要是依靠四个层次来实现,第一个层次是区域;第二个层次是城市建设区;第三个层次是社区;第四个层次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角。如果建筑是海绵,海绵城市一半的功能就达到了。

  NBD:4月公布的海绵城市试点名单都是二、三线城市,主要是什么原因?

  仇保兴:主要是这些城市行动较早,有的6年前就开始把道路建成海绵城市的道路,多个海绵城市项目已经先行,一线城市体量过大尽管有试点,但比例小。

  此外,一线城市内涝严重,经常出现错误政策比如大减排,这与海绵城市建设不协调。比如把河道变成“三面光”是反海绵城市措施,这样不能自然积存雨水,不能自然渗透,更不能自然净化。

  NBD:绿色建筑在大城市比较好操作,但中小城市既没资金,又缺乏技术,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仇保兴:绿色建筑成本每平方米至少300元,高级绿色建筑可以达到800元,这些成本如分摊在建筑单价1万元中,那就很少了,如果分摊在3000元/平方米的房价中,价格显得很突兀,这是造成许多中小城市绿色建筑推广不普及的原因。

   发展绿色建筑物业管理

  NBD:海绵城市建设能不能带动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

  仇保兴:海绵城市建设实质上是对过去粗放经济模式的补救和修正,现在城市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因而,城市本身需要转型,海绵城市便是重要手段。

  海绵城市绝不是大拆大建,出现问题要进行修补。城市哪个区段有问题,对其进行修补变成海绵,而不是大拆大建。

  城市灾害问题特别是城市内涝,一般需要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海绵功能发挥作用,其次是海绵已经饱和,那么再下雨就需要大排水系统。显然,海绵城市对大排水系统不是取代,而是一种补充。

  NBD: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会不会过多依赖国家补贴?

  仇保兴:补贴只是必要手段,因为有成本,把补贴政策执行到位非常重要,但更多还需要自觉行动,补贴毕竟有限。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要进行严格审查,从绿色建筑开始,绿色社区、绿色基础设施等生态红线都要控制,最怕大拆大建,搞成大工程项目。

  NBD:绿色建筑推广中也存在难题,该如何解决?

  仇保兴:绿色建筑发展已经遇到瓶颈,公众不懂绿色建筑,更不了解如何运行。绿色建筑成本虽然有所增加,但3~5年便可回收成本,现在要让绿色建筑走出神秘空间,让公众参与设计和运行,更重要的是发展绿色建筑的物业化管理,这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产业。

  中国的绿色建筑是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和工业化过程相伴随。发达国家绿色建筑是后工业时代的建筑,成本非常高,指标系统与我们也不一样。我们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

  NBD:您的文章提到要用一些适用技术,这些技术有没有统一的标准?

  仇保兴:试用的技术是通过市场来决定的,比如幕墙,若完全是太阳能薄膜几乎行不通,因为太贵了。现在有两个极端,有些开发商是假绿色,号称绿色但不搞标识论证;有些开发商则进入误区,用昂贵的材料,付出的成本也非常高。

  在一次绿色建筑大会上,我跟王石说,万科一定要率先做到绿色建筑,并达到中国绿色建筑标准,而不是盲目达到外国标准。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