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文:“故里”不是金字招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有了一种浓稠的“故里情结”。所谓“故里情结”,与思乡情结无关,而是凡事大小都要争个“故里”何在,仿佛不争个水落石出便辜负了先人似的。最近又有这么一出,一下就闹到了日本东京。
武汉某企业最近在东京闹市投放户外广告,称武汉为世界樱花之乡,并邀请街头过客到武汉大学赏樱。殊不知,这则显赫的广告恰巧被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专家吴骁看到,他因此撰文指出,根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专家的研究报告,现代观赏樱花并非源自武汉,而是来源于日本人的培育,而人们现在所谈论和观赏的樱花,通常都指的是这种经过培育的樱花,更不用说武汉大学的樱花、甚至武汉市的樱花,根本也不是武汉土生土长的。
此文一出,难免让人想到近年来国内此起彼伏的种种“故里”之争:从“周瑜故里”商标为安徽“两县共享”,到炎帝及老子、孙子的故里被争抢,再到安徽和江西婺源、福建尤溪、福建建阳抢夺朱熹。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争抢名人故里,不只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连文学名著中虚构的人物也不能幸免,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遭遇山东、甘肃等多地的抢夺,纷纷要争做“大圣故里”。更有甚者,只要是历史上有的,无论真假、好坏都要一争到底,连《水浒传》中的西门庆也引起了不少地方的争夺。如今,连花花草草也成了争名圈利的对象。有人笑言这是“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
打着响亮的旗号争夺各种“故里”,表面上是宣传地方形象,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实际上却是在争夺经济利益的同时,折射出文化自信的极度缺乏。敢问一个地方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没有深入的了解,而是去追求那些虚妄的名誉和光环,当地的文化资源如何可以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继承?对地方的文化资源和传统没有充分的挖掘和继承,又如何树立起老百姓的文化自信?
所以,有没有“故里”的招牌不是地方发展呼风唤雨的法力,祛除浮躁才是找寻文化身份和定位的前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