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理财收益率下滑明显

07.01.2017  01:33

在货币市场收益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2016年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率明显下滑,不过,在前三个季度持续下跌之后,第四季度开始见底回升。与前几年不同,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整体的收益率越来越平稳,结构性特征逐渐弱化,此类产品也越来越适合稳健型投资者。

预期收益型产品占绝对主力

近年来,人民币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始终是市场的绝对主力。据普益标准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5日,共有450家商业银行发行了11359款人民币预期收益型产品,市场占比达97.92%,和2015年同期比较,发行银行数量增加了95家,产品发行量增加25116款,继续创下新高,增幅达27.66%。

从全年收益率分析,在没有剔除开放式(拉低平均收益)、结构性产品(拉升平均收益)的大前提下,整体收益率呈现了明显下滑表现。其中1月的平均收益率最高,达到4.28%,而9月收益率到达了历史低点3.65%,差值达63个BP。受年末银行资金流动性收紧的影响,第四季度开始,银行理财收益率有了较明显的回升。经过9月的低点后,10月平均收益迅速反弹至7月水平,达到3.72%,鉴于截稿日期因素,12月份的统计数据并不完整。不过,预计年末平均收益率将继续上涨。

封闭式产品规模明显增长

近两年,人民币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规模呈现了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与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的规模占比变化呈现较大的差异。

据普益标准的数据,自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余额从2.5万亿元上升至9.67万亿元。其中2015年7月开始,开放式产品出现了明显的井喷表现,规模占比迅速扩大,但进入2016年后,其规模占比有明显回落。数据显示,2016年6月末,开放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较2015年末下滑了1.04个百分点,至36.80%。与之表现相反的是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在2016年,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规模有明显增长,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末,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存续规模大约为16.4万亿元左右,较2015年底约上涨3.07万亿元。

普益标准分析师认为,2016年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占比能有明显扩大与同业理财产品的爆发式增长有较大的关系。

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16年同业规模的占比持续增长,至第3季度规模占比已接近20%,而规模增速更是高达38.56%。同业理财以其低成本、高安全性等优势成为了银行理财市场的新宠。不过从近期下发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来看,非保本同业理财业务过快的发展所积聚的潜在风险也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

”结构性产品较常见

普益标准的数据显示,2016年商业银行共发行了12046款结构性产品,较2015年增加2907款。其中股份制银行仍然是结构性主要发行主体,共发行了8364款产品,占整个市场的70%。区域性银行对于该类产品的偏好程度较低,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占比仅为5%,而农村金融机构则更少仅占2%。

结构性产品相较普通预期收益型产品,其收益结果是以一个收益区间的形式呈现。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做法是在投资区间中分级,达到不同的条件则能获得相应的收益。我国的结构性产品对于风险控制的要求较高,本金只能投向符合监管要求的低风险资产,如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而所得的收益才能用于挂钩金融衍生品。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产品的收益区间通常较窄,且均为正收益。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结构性产品预期收益区间的设计,银行在收益兑付时压力较传统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更小,因此“”结构性产品也较为常见。其特点是虽然有收益区间,但整体收益极为平稳,基本没有波动,长期处于产品区间中的某一档(通常为中间一档)。这种产品的好处是,有利于银行向投资者宣传产品,且不需要硬性达到产品上限收益,极大的缓解了兑付风险。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据新闻晨报        编辑:余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