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14.04.2016  22:57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人文关怀思想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内在要求。

   人文关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义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和对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的生活意义的肯定,强调人的主体的自由、平等、权利和解放,属于主体哲学范畴。人文关怀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介入,实现对人的关心、爱护、尊重,最终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任何人文关怀都不能超越其历史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关怀是时代性、民族性和制度性的高度统一,具有社会主义制度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印记,彰显了中国特色人文精神的民族自信、人文自信和价值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关怀基于唯物史观,从广大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所倡导的人文价值包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公正、诚信、友善等观念之中。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其最终目的,就是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人文关怀的直接体现。

   人文关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价值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从国家目标,还是社会和个人领域的价值诉求,其根本目标都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制度和精神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业。”这个共同理想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说,就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人文关怀从人的生存与发展出发,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内在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内在精神的全面实现和个人才智的充分发挥,实现国家富强。个人自我价值和民族集体意志,国家繁荣昌盛和人民幸福安康相互印证,互为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关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价值统一性和目标一致性,都是强调在个人的价值和发展前提下,注重社会关系的和谐,尊重他者的发展,最终实现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在国家富强和全民族的共同幸福中升华个人价值和人的自我关怀。

   人文关怀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有效途径

  我们时代的基本实践理性在于每个人足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并作为公民承担起他应尽的责任。一个人能成为怎样的人,取决于召唤他的精神和信念。

  从感性上,人文关怀促进公民自觉认同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关怀不是私人交往和社会共同体崩溃后的私人情感纽带,它是依据社会主义国家共同体价值实现个人价值。只有当国家、民族集体意志内化于个体自身,才会有个人的精神生活,人文关怀才能真正实现。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中,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尊严、人格、个性、情感、信念、意志等人性因素,关心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情感上优化个人对国家、民族、社会等共同体的认同,可以促进公民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认同与接受。

  从理性上,人文关怀鼓励公民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关怀关注人的现实关系和个人理想等人的本质要素,通过提供平等、公正、和谐、法治的发展环境,促进个体的才智、潜能的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强调根据自我的实际条件确定志向和目标,从劳动和对社会的创造以及对他人的关爱中实现自我的幸福和人生意义,并在自我理想的实现中,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个人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个人需要和他人需要、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自觉维护民主、文明、公正、和谐、敬业、诚信、友善等公共原则,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的丰富性,从而实现人文关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契合。

  从知性上,人文关怀激发公民始终坚守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性作为人的认识的最高阶段,强调对规则的认知力。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核心是秉承民族传统核心价值,从现实关系出发,着力于对人的尊重,包括对自我的尊重和他人的尊重。这种尊重的内在要求是从人自身内在价值出发,而不是依据个人外在所拥有的权力、财富、名誉等社会资本,摒弃官尊民卑、上尊下卑、富尊贫卑的尊严观、尊重观和人文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关怀内在性地蕴含平等观和公正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具体地和历史性地统一,从认知路径上实现人文关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并从认知主体上实现全体公民坚守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


作者:杨鑫铨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