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腔演唱传递出震撼人心的效果——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演出侧记

11.06.2017  11:51

  “那是谁的身影,脚步匆匆。他在太行山里走了一生。那是一片片贫瘠的土地,他用知识绘成风景……

  饱含深情的主题曲,拉开了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的演出大幕。一个好人做的一件又一件好事,经过激越慷慨的梆子声腔演唱,被展现了出来。当代新愚公李保国的感人故事,让观众与演职员共同沉浸在仪式般凝重的氛围中,再次接受来自当代英模的精神洗礼和感召。

  一个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35年如一日,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李保国用一个知识分子在科学探索中的前沿成果,用一个基层党员与普通农民的深厚情怀,扎根在太行山区最贫困的县乡村落,接触土地,研究农林,提升产业,用最务实的山区综合治理方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在数十年的山区奔走中,他书写了新时期太行山综合治理的传奇,成为让全社会共同尊重的楷模。

  将这样一位“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搬上戏曲舞台,很容易获得观众发自内心的叫好认可,因为李保国与太行山的故事,就是新时期展现中国精神的最好的中国故事。但编剧孙德民却追求“平凡中透着伟大,细节中蕴藏大爱,冲突中展现人格,要把李保国的大爱之情贯穿其间”。为了挖掘李保国的情感世界,他带领创编人员到李保国生前奋斗过的山村走访,完成剧本后又数易其稿,足足打磨了近一年的时间。丰厚的素材经过艺术提炼,一个有血有肉的李保国形象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水灾之后,岗底村百姓向何处去,是外出逃离,还是坐守破败?就在这迷茫无助的时刻,一纸写在烟盒上的承诺“我可以帮忙”几个字点亮岗底村的希望。承诺者就是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

  村民杨来福从一开始就认为李保国的承诺不过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等到李保国携妻带子扎根岗底村,种上苹果树,他又领头拒绝采用果实套袋子的技术,怀疑李保国是在拿他们村搞试验。李保国自掏腰包,花几万元买苹果套袋;承包100棵苹果树,只包亏损不取盈利。在倒春寒突然来临,大雪覆盖了成千上万棵苹果树,有可能使这一年的苹果绝收的严峻时刻,李保国从医院病床上跳起来,连夜赶赴邢台。路遇上百辆汽车拥堵,李保国一边等待,一边用手机指挥救灾,感动得路边农民推倒自家院墙,为他的车开出通道。

  当学生们因为老乡不理解,因为做这个项目挣不到足够的钱,因为所从事的课题研究太土,在刊物杂志上难以发表而要离开岗底山区时,李保国“使农民脱贫致富”“使国家富足强大”的勃勃雄心令人动容;而要“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把农民变成我,把我变成一个老农民”更是富有冲击力。一个抛却浮躁和功利的大学教授,35年里帮扶培训近十万农民成了“技术把式”,不再固守贫困、延续传统落后的农业生活;也不再抛离土地,成为城市务工人员,而是在知识指引下,蜕变成这块土地上的现代新农民。一个真正把自己的知识变成农民的力量,把自己的精神变成农民的财富的共产党人形象矗立在舞台上,深深地打动了台下观众。

  没有符号化的解读,剧中的李保国并不是“高大全”,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细节,充分展示了李保国的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他与爱人素萍的夫妻情,与儿子东奇的父子情,与学生丽红的师生情,与太行农民的鱼水情、骨肉情,都细致入微,生动感人。除夕夜,李保国与妻子从农村回来,家里没有年货,一人一碗方便面,就算是年夜饭了。他们不觉得清苦,反倒是幸福满满,真真切切地让观众感受到他的淳厚、质朴和强大。

  经过九年的艰苦奋斗,岗底村满山遍野的果树硕果累累,农民富了,李保国又要到更艰苦的地方开辟新的扶贫战场。乡亲们闻讯带上自家产的小米、鸡蛋、核桃、红薯赶来为他送行。李保国向乡亲们敞开心扉,娓娓道来:“乡亲们一瓢一捧养大我恩重情深,奶奶常嘱托不要忘本,有饭吃定要帮还在受苦的乡亲,一语成箴言,绿叶当报根……”其回报人民养育之恩的真挚情怀,将全剧气氛推向高潮。

  该戏用声腔高亢激昂的河北梆子演绎燕赵英模,无疑营造了元气充沛、血脉贲张的气势,而邱瑞德、许荷英、吴桂云三位梅花奖演员的倾情演绎,更是让剧作拥有了震撼人心、动人心魄的力量。李保国“老人们为儿女苦熬一生双鬓染”“好论文应当写在农民心里边”“情愿把农民变成我,把我变成一个老农民”的几段唱,高亢、饱满、深情,酣畅淋漓,赢得了满堂彩。

  观众万女士激动地说:“这出戏感人、好看。尤其是高亢的旋律让人想起那首著名的歌曲《太行颂》,歌里唱道‘太行山,巍峨耸云天,千里丰碑望不断。’我觉得李保国就是太行山上的一座新丰碑。

  而这座丰碑,也会永远矗立在百姓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