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山下刻书人 四十年雕印刻出一段纸上传奇

24.02.2018  11:03

黄小建常说自己是个恋旧的人。大概就是因为这种恋旧的性格,他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三十多年如一日,探究、守护并发扬拱花这项原本已几近失传的雕版印刻手艺。

一刻一印就是四十年

北山街道,宝石社区,桃园新村。拜访黄小建那天,适逢下雪天。走入小巷,沿台阶上山,两旁静静伫立的老旧建筑,飘雪中更显民国范儿。几步之前,还是大马路上的车来车往,一转身,就是两个世界。

黄小建的住所在一幢二层楼的老房子里。民国初期,这里是传教士建的教会医院,也就是老杭州俗称“麻风病院”。

踩着木质楼梯上到二楼,外面的公共阳台上,堆满了长长短短的黄梨木,用于制作雕版。里面就是黄小建的家。十几平方米的老屋,一进门就能瞧见墙上挂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版印刷代表性传承人”的匾额,简单但却分量十足。

屋里的物件都上了些年纪:老式的百页木窗,14英寸的彩电,发着黄光的台灯,八仙桌上堆放着的《十竹斋笺谱》《十竹斋书画谱》《萝轩变古笺谱》等书稿,以及雁皮纸、毛笔、刷子、刻刀、起子等各类雕版印刻的工具。

画稿、贴稿、刻版、压印,在这座仿佛与世隔绝的二层小楼里,黄小建一刻一印,就是将近四十年。

让古老的技艺活下去

上世纪70年代末,黄小建在中国美术学院跟着一位老师傅学习雕版印刻。学几年刚入门,专业被撤。原本一块学艺的人纷纷转了行,黄小建却有些不舍。

兴趣所致,黄小建拾起了这项几乎已无人问津的技艺。杭州找不到雕版传承人,他就到扬州、南京、苏州四处寻访偷师学艺。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本笺谱,里头呈现的拱花技术,让黄小建瞬间沉迷。

黄小建说,古时文人墨客生活风雅,写信时,不仅内容要情真意切,所用的信纸也马虎不得。写给友人的信,信纸上要印琴棋书画的图案,以示品味;给佳人传书,信纸上得附有南国红豆之类,以表相思。而笺谱就是为此而生的。

而拱花技术则是依着木板上的纹理,刻出想要的图形。在特定方法的压印下,凹凸有致的印痕跃然纸上。用现在的话说,原本是2D的画面,顿时变得3D立体起来。

这项技术发源于明代,代表着雕版印刷技艺的最高水准,但是清代之后就基本失传了。既找不着文献记载,也找不到记忆传承人,但黄小建没想着放弃。工作台上泡了四五年,他终于摸到了拱花技术的门道。很多雕版艺人自称修成了拱花技艺,但迄今为止,唯一被同行认可的,只有黄小健。

如今,黄小建的雕版印刷不仅走进了工艺美术馆,而且还走出国门展示中国工匠的技艺。但黄小建说,自己最喜欢的还是走进社区,把雕版印刷介绍给孩子知道,让古老技艺和匠心精神,以更加生机勃勃的姿态,活下去。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王然        编辑:张一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