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 提质增效任重——“十二五”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分析之二
“十二五”以来,浙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决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突出转型升级主线,着力抓改革、促转型、治环境、惠民生,大力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浙商回归等重点工作,为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初步核算,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为401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6%,增幅回落0.6个百分点,但高于全国增幅0.2个百分点。与2010年相比,全省生产总值增长37%,年均增长8.2%,增速比“十一五”时期有所放缓。从绝对量看,全省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为6.3%,继续列广东、江苏、山东之后,居全国第四位。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为72967元,比上年增长7.3%,列天津、北京、上海、江苏之后,居全国第五位。与2010年相比,全省人均GDP增长33.5%,年均增长7.5%。
近几年来,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面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持续较快协调发展。虽然经济增速比“十一五”时期有所放缓,但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第三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第一、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则有所下降。2011-2014年,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0.8%,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7%,第三产业贡献率为52.2%。与“十一五”时期相比,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下降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下降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则上升4.9个百分点。
一、经济发展的积极变化
(一)产业结构调整更趋合理。分行业看,201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19153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19222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总量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1-2014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9%、7.6%和9.5%。与2010年相比,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产比重上升,二产比重下降,比例结构从2010年的4.9:51.1:44调整为4.4:47.7:47.9。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工业经济占GDP比重有所下降,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 2014年,全省工业增加值16742亿元,占比为41.7%,比重比2010年下降3.3个百分点,但仍是GDP中占比最大的行业。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纺织、皮革等传统产业比重下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1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4.1%,比上年增长8.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24.5%,增长8.6%;增幅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高出1.6和1.7个百分点。 二是第三产业发展稳定,总量超越第二产业。 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调结构促发展”总体思路的深入实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浙江经济呈现出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2011-2014年,全省第三产业年均增长9.5%,高于GDP年均增幅1.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受益于互联网络的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成为了“十二五”以来第三产业中增加值增幅最快的行业,2011-2014年年均增长17.6%,高于GDP增幅9.4个百分点。同时,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批发零售业的增长,2014年全省批发零售业增加值498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2.4%,仍然是第三产业中占比最高的行业,“十二五”以来增加值年均增幅为12.7%。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2011-2014年年平均增速为7.2%,低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十一五”时期增长较快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等因素影响,增速有所放缓。2014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2934亿元,比上年增长8%,房地产业增加值2203亿元,增长1.5%。2011-2014年,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年均增幅分别为6.5%和3.3%,均低于同期GDP增幅。
(二)消费与投资共同拉动GDP增长。2011-2013年,浙江累计使用的104862亿元GDP主要用于消费和投资。其中,最终消费支出49289亿元,资本形成总额47316亿元,货物和服务净出口8257亿元,三者比例关系为47∶45.1∶7.9,消费支出高于资本总额1.9个百分点。与“十一五”时期相比,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比重有所上升,资本形成占比有所下降。从消费和投资需求对GDP增长的拉动来看,2011-2013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为46.8%,拉动经济增长3.9个百分点;而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为47.8%,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为5.4%,拉动0.5个百分点。与“十一五”时期相比,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下降3.8个百分点,而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率则分别上升3.1和0.7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到,“十二五”以来,全省经济主要由投资与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但是投资拉动稍占优势。
(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吸纳劳动力、扩大出口、促进投资、增加税收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2013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823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4.8%,与2010年相比,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为22133亿元,在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发展趋于稳定的前提下,一支独秀,占GDP比重比2010年上升2.5个百分点。2014年,全省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521亿元,占GDP比重为25.2%,其中,国有经济7336亿元,占GDP比重比2010年下降0.4个百分点,集体经济所占比重比2010年下降0.2个百分点。
二、提质增效任重道远
(一)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经济增长代价高。 一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浙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根据2008年末国土资源部资料显示,全省耕地面积为192万公顷,不到全国的2%,按2014年末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约为0.035公顷/人,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2013年末,全省森林面积为601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17亿立方米,人均森林面积0.11公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5公顷),人均森林蓄积量为3.94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2013年末,全省水资源总量931亿立方米,人均仅为1694立方米,也低于全国人均水平(2055立方米)。2013年底,煤的矿产资源基础储量为0.43亿吨,仅占全国的0.02%。全省一次能源自产率仅为3.8%(当量值)。 二是环境质量形势严峻。 2013年,全省江河干流总体水质基本良好,但鳌江、京杭运河和平原河网污染仍然严重;湖泊存在一定程度富营养化现象;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的断面仅占63.8%,比2010年减少10.5个百分点。全省酸雨污染仍较严重,降水PH年均值为4.66。全省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5.86。 三是环境污染的代价仍在加重。 高消耗换来高增长,也同时带来高排放和高污染。2013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41.91亿吨,列全国第四位;工业废气排放总量24565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4404万吨。我省每生产1亿元GDP需排放11万吨废水,生产1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1.55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产生0.2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这些指标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标准。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全省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也在加大。这表明各级政府更加注重环境问题,加大了环境治理投入,但治理费用本身也是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2013年,全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9.5%,相当于GDP的1%。其中,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57.66亿元。
(二)消费率偏低,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率和投资率,是指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分别占GDP使用额的比重,是反映消费与投资比例关系的重要统计指标。从全国范围看,我省的消费率仍然偏低。2013年,全省消费率为47%,仅列全国第20位,与全国消费率49.8%相比,相差2.8个百分点。比上海(57.9%)、广东(51.8%)分别低10.9和4.8个百分点。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更远。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消费率均在80%左右。消费率偏低的同时,消费结构也不合理。全省人均GDP已经在2012年超过10000美元。理论上讲,在此阶段居民消费中服务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占比应迅速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恩格尔系数在0.2左右的水平相比,全省食品消费、住宅消费等生产性消费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大。2013年,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4%,比2010年上升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6%,同样比2010年上升0.1个百分点 。
(三)投资速度稳定,但投资效果系数不断下降。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是一定时期内地区GDP增加额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率,它反映了每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所带来的GDP增加额。“十一五”时期全省的投资效果系数为0.3左右,“十二五”以来更是下降为0.2左右,即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3.1亿元4.87亿元。而2000年以前,全省的投资效果系数一般都在0.5以上,相差甚远。虽然最近几年全省投资增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随着投资效率的下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从结构看,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过高。2013年,全省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29.9%,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海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比2010年也高出4个百分点。由于房地产投资中的土地购置费用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较高,这部分投资不能形成有效增加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投资效果系数的下降。
三、“十三五”经济发展展望
“十三五”时期,新常态下的浙江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将从过去的传统粗放型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发展,同时GDP增速也将有所放缓,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从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四个翻一番”的目标要求看,2011-2014年全省GDP年均增长8.2%,如果2015年增长7.5%,那么“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达到6.3%,就能实现2020年全省GDP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5.55万亿元的目标要求。假定“十三五”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在4‰左右,考虑到二胎政策的放开对人口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预计2020年常住人口为5650万人左右。这样“十三五”时期年均GDP增速要达到7.5%,才能实现2020年人均GDP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 104000元的目标要求。考虑到 “十三五”时期,新常态下的浙江经济发展增速将会有所放缓,因此,人均GDP实现104000元的目标难度相对比较大。
2014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达到47.9%,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十三五”时期,随着信息、旅游等七大产业的加快培育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将继续上升,实现50%以上的预期目标有较大可能性。
(核算处 汪维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