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亚谈抗战文艺作品: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字投降,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标志着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终结。伟大的胜利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抗战,文艺界也不例外。其间,以宣传民族救亡、抗击侵略为内容的文艺作品大量涌现,为抗战中的中国人民带去精神上的强大支撑与动力。
今年正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没有理由忘却那段外敌入侵的屈辱历史,也没有理由不来回顾与纪念这一胜利的辉煌时刻。具体到文艺界,抗战文艺作品在那个特殊年代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与影响;当下和平年代,文艺工作者应以怎样的态度来创作抗战题材文艺作品等问题也成为关注热点。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陈维亚。
陈维亚曾执导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2014年南京青奥会开闭幕式、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他也将执导于今年9月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
文艺中的抗战
文化周刊: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产生了很多抗战题材或体现抗战精神的文艺作品,包括文学、音乐、舞蹈及影视等。您认为,抗战文艺作品在当时起到怎样的作用?
陈维亚:在中国现代史上,日本发起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英勇御敌,最终将外敌驱逐出去,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人民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烙印,即使到了70年后的今天,也还在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内心。诸如我们的文艺创作,诸如很多地标性的历史建筑物,诸如近几十年的中日关系,等等。具体到文艺创作,其间涌现出很多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在现代文艺创作史上占有相当大比重。就音乐而言,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来说,即《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这首歌被创作出来的第一要务就是鼓舞与鞭策当时抗日的军人与全体民众。还有《黄河大合唱》、《延安颂》、《大刀进行曲》等音乐作品,都真实再现了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形势,表现了中华儿女百折不挠、英勇御敌的抗战精神。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在现当代文艺创作历史上,尤其是共产党领导的从抗战到新中国成立、再到当下,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了文艺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化周刊:当时的抗战文艺作品体现与弘扬了哪些民族品质与民族精神?
陈维亚:比如《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著名作曲家麦新为歌颂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的英勇杀敌所作。1933年,第29军“大刀队”在喜峰口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首次让日军尝到了大刀的厉害,后来一听说这支队伍,日寇就会闻风丧胆而逃。据说日本人非常迷信,认为人死后只有尸首齐全才能魂归故里,而“大刀队”偏要把敌人的头砍下来。此后,据说每当中国军队向日寇发起进攻、把大刀从身后拔出来的时候,都要唱着这首歌奋勇杀敌。还有《松花江上》等抗日救亡歌,在当时都唱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那种激越、愤恨的民族情感,振奋了士气,鼓舞了斗志。我觉得,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电影、音乐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表现了中华民族不惧外侵、争取民族独立的优秀品质与精神,尤其是音乐,因为歌曲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任何情况下都能大声歌唱,不像其他艺术形式受到场地等的限制。
当下抗战题材的文艺创作须认真、严肃
文化周刊:当下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非常多,但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在前段时间还出现了一批情节夸张、遭人诟病的所谓“抗日神剧”,您如何看待此类作品及现象?文艺工作者应该持怎样的创作态度?
陈维亚:我们总是说,艺术要源于生活,再高于生活,因此文艺工作者要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脱离了社会现实,拍出所谓的“抗日神剧”,比如出现一挥拳打倒诸多日本人的场景,是非常滑稽的。如果真是这样,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就来得太容易了。要知道,8年抗战中国人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啊!那是一场持久的艰辛的浴血奋战,经过了退却、防御、相峙、反攻几个大阶段,国歌中有一句歌词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的抗战胜利是由诸多革命先烈的血肉之躯“铸造”而成,这不是唱着玩的,而是在严肃地讲述着我们为维护民族独立、抵抗外来侵略所付出的惨烈代价。前段时间出现的“抗日神剧”,也许它创作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创作方法、创作态度上不够严肃。
反观国际影视作品,也有大量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比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都是一些经典作品。这些经典作品有个共同之处就是建立在极力还原战争真实场景的基础上的,通过这种真实的残酷,来反衬反法西斯人的坚强信念和刚毅形象。因此,创作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我们的态度要认真、严肃、真诚,对这段历史要心存敬畏。我们不怕在影视作品中反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残酷,那种血色的恐惧的东西只能更加反衬中华民族的无比坚强。比如《拯救大兵瑞恩》,虽然这个电影宣传的是美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为了一个士兵,为了让一个母亲不再失去她唯一的儿子,牺牲再多人也要把他拯救出来,但在表现战争场景时,表现战争中的人性时,都是真实的,都是感人的。这种影视创作的认真态度值得学习。
文化周刊:2010年您所执导的海派舞剧《周璇》讲述了一代名伶周璇从刚至上海到最后投入抗战的故事,为何在这场舞剧中侧重于将她放置于一个抗战的背景中?
陈维亚:当时是应上海歌舞剧院之邀,通过舞剧的艺术形式来塑造周璇这一人物形象。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周璇在上海甚至中国都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艺术形象,她的歌声、电影、戏曲等家喻户晓;作为现实中的个人,其经历又富有艺术色彩,折射出当时上海的时代背景与生活环境。
在筹备执导这一舞剧期间,我们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发现周璇在上海时是非常热心于投入抗战宣传的。她曾经拒拍与日本有关的任何电影,也曾经上街游行以示抗日,表达了一名中国文艺工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于是我们就专门设计了一场关于周璇抗战的舞蹈片段,前面是满大街的学生、进步人士在游行,后面是第29军扛着大刀奔赴前线,前后军民形成呼应。在这一背景下,周璇扶起一个与妈妈走散、哭着喊着找妈妈的孩子,将一块鲜艳的红绸系在一名士兵的大刀上,通过这些细节,既映射出当时在上海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淞沪会战,也反映出当时上海军民那种慷慨激昂的积极抗战情绪,特别是周璇作为当时文艺界很有影响力的进步人士,也积极投入抗战,更具典型性与示范性。讲述周璇,就一定要讲述那个时代与社会,并通过周璇,反映当时特殊的时代与社会。犹记得,当演到这一片段时,台下观众很震撼,特别是演到当士兵们冲向前线、学生们痛哭流涕的场景时,全场观众更是热泪盈眶。
用抗战题材文艺作品传达和平理念
文化周刊:优秀的作品总是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谈谈您现在的创作,您正在筹备今年9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文艺晚会,您觉得它有何重要意义?
陈维亚: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恰恰在今年,我们认为国际形势并不是那么太平,比如中日关系。日本现在有一股势力意图替“二战”翻案,美化战争、美化侵略,拒不承认在“二战”期间加害给中国及其他国家的灾难,甚至对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也矢口否认……这种苗头是非常危险的。在如此严峻形势下,中国决定在今年9月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及文艺晚会等,正是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愿望,即通过大阅兵,展示中国人民力量的强大,展示我们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通过文艺晚会等艺术形式请大家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展望未来,表达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骨气。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比单纯地喊口号更能振奋人心。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能够执导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的文艺晚会,我感到非常幸运。虽然现在刚刚进入策划阶段,但我相信,我们有责任、有激情把这台文艺晚会做好。当然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在有限的舞台上展现这样一段波澜壮阔的可歌可泣的保卫世界和平的抗战历史,难度相当之大,但是越是难度大,就越具有挑战性。我及我的团队一定会像迎接北京奥运会一样,来迎接与筹备这次文艺晚会,把它做好,做精彩。
文化周刊:可否结合您的创作经历,谈谈在当下一个和平的年代,文艺工作者与文艺作品应如何传承与弘扬这种抗战精神与民族品质?
陈维亚:在国家有难的时候,比如当发生大地震的时候,当发生水灾的时候,当外敌入侵的时候,最能够直接体现这种团结奋进、积极御敌的抗战精神以及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品质。在相对和平的年代,这种精神与品质同样很重要,这体现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比如节能节水,哪怕你用完水以后拧紧水龙头这一行为也是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这种品质与精神本来就是“积少成多”的。和平时期表达民族自尊、民族向上、民族团结的精神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和平时期具有这种精神,关键时期一定会表现出来。所以我觉得,虽然在特殊年代与和平年代,抗战精神与民族品质的体现方式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
1942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正值全民抗战如火如荼之时,毛泽东同志的讲话鼓励文艺工作者要与工农兵相结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感召下,当时产生了一大批既弘扬民族精神,又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0月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觉得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的文艺作品及文艺工作者,你的生存价值与生存资本在哪里?对社会、对人类有哪些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其实解答了这个难题。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文艺工作者通过提炼生活,创作出文艺作品。文艺作品做什么用?是为谁?是为自己过瘾吗?不是。是为极少数人去欣赏吗?恐怕也不是。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民大众而创作。知道为谁而创作后,文艺工作者的根基才能站稳,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这就涉及更高层次的问题,即,在你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后想要创作文艺作品,应该用怎样的水准来要求自己,于是就有了“高原”与“高峰”之说。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当今文艺“有高原无高峰”,我觉得我们文艺战线的同志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在“高原”上徘徊,还要做出更大的成就,要勇于攀登文艺的“高峰”,创作出能够振奋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伟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