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五水共治”倒逼我市工业绿色转型现状研究
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带给人类的危害日显严重,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全省开展“五水共治”大背景,带给我市工业企业的是关乎企业存亡的巨大挑战,同时,也是工业企业求生存谋发展转型升级的最佳契机。市统计局立足本市发展实际,就我市当前的水资源形势以及工业经济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如何实现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一专题调研。
一、当前我市水资源及工业现状
(一)“五水共治”大背景
2013年初,针对浙江省多地环保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事件,浙江省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治水攻坚战。在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作出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的重大决策,并明确提出要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五水共治是一石多鸟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又惠民生,这是省政府推出的大政方针,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
(二)我市特殊地理位置的要求
临安市地处浙江省西部天目山区,境内山脉蜿蜒,水系流向复杂,位于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源头,天目溪、昌化溪流入钱塘江,南苕溪、中苕溪汇入太湖,青山湖水库列为杭州城西区块备用饮用水水源地。我市境内水系不仅直接影响着全市53万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太湖和钱塘江流域成百上千万人的饮水安全。2011年苕溪水质异常直接威胁杭州城西的供水安全,该事件截止今日警钟犹响。因此,保护好饮用水源不但关系到临安人民的和谐幸福,也关乎着太湖和钱塘江流域地区的发展稳定大局。我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对水源的安全要求更高,对水源保护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只有保持“一源清水”,才能确保“一方平安”,才能维护“一城安定”。
(三)工业环境现状存在的隐患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市工业经济虽已渐渐向高端化、融合化、集聚化、生态化趋势发展,但仍处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初期与中前期,大力推进总量扩大等粗放化的发展模式,对水源的保护和利用存在以下隐患。
第一、行业结构特点易引致水环境恶化。 据我市《2013年环境状况公报》通报,钱塘江、苕溪流域两大水系和湖库的11个断面水质监测结果统计,90.9%的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全市水质达标率84.2%,青山水库为Ⅳ类水质,呈轻度富营养化。2013年,全市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1627.64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1467.1吨,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强度7.8吨/万元,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0.000703吨/万元。数据显示,化工、造纸、农副食品加工、纺织、电力、钢铁和煤炭行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居全部工业行业前七位。当前我市的工业中存在数量较大的化工、印染、电镀、节能灯等重污染企业,易造成水污染企业数量占全市的比重达34.1%。
第二、高污染企业分布全流域。 目前天目溪、昌化溪和苕溪流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天目溪流域主要集中纺织、印染、化工企业;昌化溪流域集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源于太湖源和高虹的苕溪流域则集聚着节能灯行业。高污染企业全流域分布特点,管理稍有漏洞极易使我市水域环境受到污染,因此目前为止出境断面水质良好的现状极其脆弱。
第三、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处理能力不足。 当前我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还相对薄弱,一是科技城污水处理厂的二期工程还在建设阶段,泉口污水处理厂工程和横畈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项目,要到2016年才能实现科技城城市规划区和管网全覆盖;二是18个镇街虽有17个镇街有污水处理厂,但受工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已出现部分镇街的治污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如太阳镇现有污水处理厂已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污水处理厂二期还在建设中;三是部分工业企业小而散,加之西部地区因地域广,企业分散,截污纳管率低,造成污水处理率不高,从而存在着较大的水污染隐患。企业分散、截污纳管率低、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这些基础设施的现状也是水污染事故发生的隐患。
二、工业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扎实
高举“生态、科技”两面大旗,围绕建设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目标,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发展之路,是我市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思路。通过市委、市政府近几年“工业强市”发展经济的思想指导下,经过扎实的工作,为我市工业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科技城智力技术支持。当前我市以“争创国家高新区、建设一流科技城”为目标,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全面推进浙商研发总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青山湖科创城已基本成形,香港大学浙江研究院、浙大网新等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相继入驻,科技产业集聚具备良好的基础。1-9月,科技城完成销售产值234.46亿元,占全市比重达48.8%,实现工业增加值36.19亿元,同比增长12.7%,高出全市平均5.1个百分点。科技城目前高新技术企业48家,尽管企业数量仅占全市32.0%,但1-9月高新销售产值在全市的占比高达63.3%,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中流砥柱。依托这个良好的智力技术平台,积极发挥青山湖科技城的引擎作用, 充分利用科技城集聚国内外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为工业企业的转型提供有力的智力基础。
(二)生态环境富吸引力。 临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乡村生态资源、历史文化底蕴,为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境内拥有天目山和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明山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和青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76.5%。在“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的规划下,美化村容村貌、挖掘文化底蕴,119个美丽乡村的建设,彰显了临安“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特色。百里画廊、太湖源山水田园精品线、科技大道精品线等 10 条美丽乡村精品线的建设,描绘出临安 “一廊十线”展千里画卷的风貌,并串起了一批批旅游特色村,形成了临安特色旅游链。随着生态服务功能的逐步完善,独特的生态优势为我市“融入大都市、接轨大上海,打响生态牌、展示新形象”提供了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研究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极具吸引力,生态是临安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最大优势、最大特色。
(三)大平台发挥集聚效力。 我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生态立市、科技兴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富民安市”五大发展战略,提出坚持以工业强市作为提升临安实力的重要基础。围绕“生态、科技”两面旗帜,目前我市已经打造青山湖科创城、锦北科技园、金马工业园、玲珑工业集聚区、於潜工业功能区、高虹工业功能区、龙岗坚果炒货城、太阳五金工具工业功能区等工业平台,通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实现了电线电缆、复合装饰材料、绿色照明、精密元器件、坚果食品等优势产业带。借助一系列产业集聚区,发挥产业技术、产品结构、物流、服务等“集聚化”优势,以“高端转型、创新升级”为主线,引领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为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奠定重要物理基础,提供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要素保障。
(四)政策引领发展方向。 2013年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市财政安排1.7亿元专项资金,以后逐年增加,重点用于支持工业有效投入、企业突出贡献、平台建设、技术创新、循环经济等,加快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途径,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机器换人”技改投资、坚持工业“亩产论”,突出“零土地”技改,大力培育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带动效应大的大企业、大集团。今年杭州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服务促进企业发展 稳定工业增长的实施意见》,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两级政府的政策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政策引领给企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为企业转型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三、在“五水共治”中做企业转型升级的文章
搬迁整治、关停整治、排放达标整治等是“五水共治”工作中工业污染治理的主要举措和手段。面对当前治水的滔滔洪流,如何做好三篇文章至关重要:即治水与企业转型升级结合的文章;治水助力企业转型的文章;治水逼迫企业转型的文章。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五水共治”对转型升级的有利契机认识不够。一是政府层面认识不足。 虽然高举“生态、科技”两面大旗的理论方针政策发展多年,在实际操作中没有把“生态,科技”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偏离方向。根据2011 -2013年数据分析:三年来我市新建投产和小升规企业共193家,其中属于水污染行业的有116家,高耗能企业68家,占比分别达60.1%和35.2%。从目前工业的布局分析:两昌地区主打炒货产业,而於潜片区则以造纸、印染、化工行业为主,两地区共120家企业,占全市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21.1%,平均每家企业盈利仅为全市平均企业盈利额的49.3%。可以看出处钱塘江上游的工业布局属于高污染低产出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危害大,因此,是否应在这些环境保护要地发展工业值得思考。 二是企业层面认识不够。 全市工业企业仅半数多认识到“五水共治”中工业治污倒逼转型升级的重要性,选取的走访调研样本数据显示多达39.7%的企业认为倒逼转型无作用不重要。同时部分企业虽有设施但为了节省成本,偷排现象依然存在,大量的工业污水排入河道,造成水源严重污染。 三是个人层面认识不够。 大部分的市民认为工业转型升级与工业治污是企业和政府的事,与其无关,因此无法很好的发挥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与治水过程中的作用。由此可见我市部分领导和企业及个人仍然停留在传统作业的层面,在思想和行动上并没有充分认知工业绿色转型升级。
2011年-2013年小升规企业基本情况
(二)“五水共治”倒逼转型升级政策刚性不足。 虽然2013年我市全面启动印染、造纸、化工、节能灯、印制电路板五大行业整治提升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关停电镀企业12家、印染、造纸、化工企业24家、节能灯企业37家。但在目前出台的100多条行业整治提升要求下,缺乏对关停企业的补偿政策,对偷排废水污物的监管处罚力度也不大,导致部分已通过验收的企业为谋取利益,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存在闲置已通过验收的污水处理装置,继续偷排污水等现象,像亚中铝业公司一夜偷排10吨废水这种情形并非个案,若不加大监管查处力度,容易造成“偷排-举报-处罚-再偷排”的恶性循环。
(三)企业转型升级实施源动力不足。企业实施转型升级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风险收益评估是企业实施转型升级前的必备工作,调查显示当前我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实施源动力不足。一是自身实力不足。企业转型离不开资金的快速周转,但近几年融资难、回款压力大等问题严重阻碍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下半年对我市200家工业企业的融资专项调查显示,有53.5%的企业目前资金紧张。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很多企业无法投入更多用于更新设备,仅仅对整治方案中有硬件强制要求的排放标准做到达标,对于转型升级表现得有心无力。二是受限于企业规模偏小。我市572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合计仅58家,全市工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占了主营业务成本的大部分,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研发能力较弱。三是企业家缺少战略眼光。在转型升级时企业家考虑到风险因素,尽可能沿袭过去做法,守住目前企业就是成功,缺少战略眼光,无法使企业更好地发展,部分企业家小富即安的思想阻碍了转型升级。
2014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规模类型分布
四、“五水共治”下企业转型努力的方向
在当前环境下探讨企业的转型升级,不可忽视两个问题:一是必须把它放在“五水共治”的大背景下分步骤来进行;二是按照可持续发展大趋势来考量。
(一)加大治水宣传力度,提升倒逼转型认知度。 “五水共治”是省、市重点部署的工作,全省上下要统一思想认识,把“五水共治”作为促转型、优生态、惠民生的重中之重,下最大的决心、用最大的力度,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强势推进。市政府营造浓郁氛围,在全社会进行更深、更广、更细地宣传动,把“五水共治”以及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讲明、讲透、讲深,激发广大企业参与“五水共治”的积极性。
(二)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倒逼转型政策落实有力。 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政策、发布规章、协调矛盾、提供服务。 一是 结合实际,统筹兼顾。 高举“生态科技”两面旗帜,在招商引资、资源安排等方面统筹考虑大局,真正引进高效益低污染的优质企业与项目,做到发展、保护两不误。同时加大监管处罚力度,严厉惩治偷排废水等行为,提升违规违法成本,真正起到倒逼转型的作用。 二是调整结构,扶优劣汰。 明确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停止发展的项目。对先进设备制造、绿色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鼓励发展的产业,从项目审批、土地供给、资金筹措等方面予以扶持;对于高污染行业:如饮用水源头存在的印染、造纸、电镀等停止发展的项目,应会同相关部门,做好此类企业的关停并转工作;对于中度污染行业:如节能灯、电线电缆等限制发展的项目,提高行业准入,在水源地禁止投资新建项目;对于轻度污染行业:做好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等设备的监管,鼓励企业搬入大型工业园区,水源地尽量减少新建工业项目。 三是科学评价,优化服务。 建立企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考量企业经济、环保等指标,根据考评结果,科学调配资源,主动帮扶积极参与绿色转型的企业,优化政府服务职能,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三)破解企业发展瓶颈,提供转型升级源动力。 转型升级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改变,绝大多数工业企业还不能依靠自身的经济实力独立完成。 一是加强企业融资信贷支持。 融资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首选,但调查发现50%以上的企业认为目前融资门槛高和融资过程繁琐复杂成了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政府与金融机构应深入分析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积极拓宽企业融资平台,减少复杂的手续和负担,制定“一户一策”信贷支持计划,建议融资倾向基础好、有发展潜力、有转型升级需求的小微企业,加快这类企业转型升级步伐,走新型工业化路线。 二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 根据融资专项调查显示,有18.0%的企业有兼并的意愿,有11.5%的企业有被兼并的意愿,控股合并是当下企业最愿意接受的合并方式。大企业有更好的资金、管理、研发、销售能力,因此在目前资源要素制约的环境下,应积极鼓励企业间兼并重组,控股成立新的公司等模式,促使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积极吸引外资入股。 积极与行业内技术含量高的外资企业沟通,通过股份制改造,吸引外资入股,吸收外方的技术和产品,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