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十二五”期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成绩喜人

01.06.2016  11:57

十二五”期间,全省民族地区和各民族工作相关部门牢牢把握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新路子,全面提升少数民族事业发展水平。从总体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良好,各项主要指标任务完成情况喜人。

(一)经济指标实现稳步增长。随着全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主体责任的进一步明确,特色发展、绿色发展、跨越发展的路子进一步走宽,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也进一步增强。一是景宁经济发展“前移”趋势更加明显。从统计数据来看,十二五期间,景宁畲族自治县全县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266989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445141万元,年均增长8.5%;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从24585元增加到41800元,年均增长8.9%。三次产业比重从2010年的16.8∶36.3∶46.9优化调整到2015年的14.9∶29∶56.1,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2.4亿元,年均增长12%。2015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0.7亿元,年均增长22.9%;地方财政收入5.5亿元,年均增长19.5%。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之路上与全省步伐进一步接近,在全国120个自治县中排名“向前移位”的势头更加强劲。二是民族乡(镇)经济发展“赶趟”步子更加稳健。2015年18个民族乡(镇)共创造工农业产值60.3亿元,比2010年的34.1亿元增长76.8%,年均增长15.4%。其中农业总产值13.2亿元,较2010年8.6亿元增长53.5%,年均增长10.7;工业产值47.1亿元,5年增长99.6%,年均增长19.9%;财政收入5.6亿元,增长4.14亿元;财政支出增长3.27亿元。

(二)扶贫增收举措成效明显。据统计,2011年全省“人均收入4600元以下”的低收入有农户21万户、43万人,分别占农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6%和1.3%。其中少数民族人均纯收入低于4600元的有4.59万人、1.1万户,占农村少数民族人口的17%。“十二五”期间,我省民族地区围绕省委省政府“2015年底基本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600元的贫困现象”的要求,通过 “产业帮扶一批、金融服务一批、培训就业一批、异地搬迁一批、低保兜底一批、医疗救助一批、督孝自消一批”等“七个一批”帮扶举措,浙江全省、包括浙江省世居农村的443个民族村、近30万少数民族人口已高标准消除人均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截至2015年底,全省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达到12021元,比2010年5533元增长了117%,年均增幅23.5%,增幅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三)特色畲寨提升人居品质。全省大力推进以“特色畲寨”为目标的农村建设和综合整治。“十二五”期间,我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共计投入专项补助资金4507万元,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94个(含持续补助),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8个,其中列入“十二五”时期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村寨名录15个,列入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对象的6个。另外,在省民宗委的协调推动下,特色畲寨培育点全部列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扶持体系,各类配套资金累计达到4.1亿元。于此同时,“美丽畲寨”带动了“美丽经济”。例如,景宁畲族自治县整合资金1.3亿元,整合“吴布田园屋”等22个特色村寨打造“全国唯一畲族风情度假区”,将散落在山间的小村,串点成线、线线成面,“点式景区”逐步向“全城景区”转变,景区现已进入旅游市场。

(四)基建投入优化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基本消除。省财政自2012年起,对景宁等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六个欠发达县每年各安排2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投入。作为发展致富的先行要素,民族地区交通环境改善最为明显,随着“康庄工程”的实施,目前通村道路已经覆盖全部少数民族行政村,少数民族自然村的覆盖率也已经达到95%。另外,水利、电力、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主管部门也对民族地区“关爱有加,高看一眼”,实行政策措施优惠倾斜。目前,18个民族乡(镇)全面实行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全省民族村已实现安全用水覆盖率、安全用电覆盖率、网络电视(信)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

(五)民生均衡提升幸福指数。“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各地在新增财力、新建项目和结对帮扶等方面更加注重向民族地区的民生事业倾斜。“十二五”期间,省财政对景宁畲族自治县转移支付教育发展资金3.5亿元,少数民族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18个民族乡(镇)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98%以上。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各项主要指标基本跟上了全省的发展步伐。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全省443个民族村全面纳入“20分钟医疗服务圈”体系,根据卫生部门的布点规划,37%的民族村建起了农村卫生室。少数民族农村人口基本养老和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分别达到了95%和93%。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共有157个少数民族村建设了文化礼堂,占全省民族村总数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