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大理念”引领“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
16.11.2015 15:07
本文来源: 教育局
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命教育与生态教育
用协调发展理念引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开放与教育国际化
用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公平与教育扶贫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也是推动“十三五”期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
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经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过去那种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以牺牲环境和透支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这就需要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教育与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的,它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从国际经验看,凡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如韩国、日本等,都是依靠教育的力量,依靠创新取得成功的。
因此,全面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
从人才成长与科学研究的规律来看,创新教育尤其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保护好奇心。好奇心是打开未知世界之门的钥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应该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养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二是尊重差异性。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力与可能。整齐划一的教育,分数第一的学校,永远不会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应该给每个人最大的发展空间,帮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三是树立自信心。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应该鼓励学生向未知的世界挑战,向自己的潜能挑战,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战胜困难与战胜自我的感觉。四是培养意志力。科学研究与创造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可能有所成就。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顽强地应对困难,永不言败,永不放弃。
用协调发展理念引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五中全会提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在效率优先、重点建设的政策导向和错误政绩观的影响下,我国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一是区域教育发展不协调。东西部教育差距较大,如上海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是贵州的7倍,初中生生均教育经费是江西的近10倍。城乡教育不协调,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和农村教育的硬件及软件相差很大,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与城市有很大差距。二是不同类型的教育发展不协调,如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地方高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家庭教育、特殊教育等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三是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不协调。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养成,重分数轻做人的情况比较严重。
根据协调发展的理念,全会提出要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办好特殊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按照全会的要求,应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在国家教育投入优先向西部地区、边远农村倾斜的同时,省级政府应该大力缩小县域内的城乡差异、校际差异。要遵循“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合理规划好农村学校。探索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探索城乡互补的新机制,并对已经形成的区域教育规划作出必要调整,突出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对于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如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地方高校,以及家庭教育、特殊教育等,也应该加大扶持力度。
同时,《建议》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教育全过程,这对于改变过去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分数至上的不协调现象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在教育上也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命教育与生态教育
五中全会提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从教育的视角出发,家园的环境建设,可以分为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建设,分别对应着生命教育和生态教育。
以人为本,重视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一章中明确提出了“学会生存”和“重视生命教育”等重要理念,我国的生命教育由此进入全面深入探索的全新阶段。
生命是大自然最为神奇的创造。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般的存在。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因自主而积极发展,因超越而幸福完整。由个体物质存在的自然生命,个体与人、自然、社会形成的交互关系的社会生命,个体的情感、观念、思想、信仰等价值体系的精神生命,集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才形成一个立体的人。
以此反观我们的教育,就不难发现:如今越来越早就开始的严密应试训练,不仅轻视生命的长度,同时也极大缩减生命所能达到的应有宽度,弱化了生命所能达到的应有高度。一个人的生命欠缺了应有的长度、宽度与高度,那么他所能发挥的创造力就极为有限。
所以,用绿色发展理念,让教育立足于生命的原点,意味着协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通过教育拓展每一个生命,就会让社会更加和谐,也能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
生态教育是以大自然或人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开展。环境问题是全球化面临的难题。不分国家地区,人类如今共同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重经济轻环保,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交纳了不少惨痛的学费,生态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应该把生态教育编写为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和其他相关学科深度融合,不仅推进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更注重背景文化的濡染,并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激发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这样的生态教育才能真正落实下去。只有受到生态教育的普通人越来越多,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文明起来、美丽起来。
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开放与教育国际化
五中全会提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实,开放也是教育繁荣发展的他山之石。用开放发展理念推动教育开放与教育国际化,不仅扩大了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了人民群众选择性教育需求,而且推动着教育体制与机制创新,是多赢之举。
推动教育开放,首先意味着对市场开放,让民办教育活起来。改革开放后市场上兴起的民办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但是进入21世纪后,民办教育因为种种原因发展停滞。据统计,1980年到2005年,我国社会与私人教育投入超高速增长,年均达19%。但2005年到2012年社会和私人的教育投入下降到2.6%,民间教育投入占比从2005年的39%下降到2012年的20%。全国民办学校萎缩、骨干教师流失的情况比较普遍。尽管有关统计显示,近年来全国民办学校数量在增加,但实际上新增的多为投入相对较少的民办幼儿园,而非中高等教育机构。民办教育界普遍反映被三个方面的问题困扰:“民非”的法人定位,使民办教育政策不完整不配套;制度环境有欠公平,使民办教育发展缺少后劲;缺少办学自主权,民办学校很难办出特色和质量。
为此,我们应该尽快研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教育的鼓励性政策。从民办教育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上设计分类制度体系,让捐资办学的民办学校得到政策性资源的最大支持,非捐资、非营利性的民办学校获得清清白白的政府奖励,营利性民办学校坦坦然然地获取经济利益;应该落实办学自主权,在政府、学校之间划分出权力边界;应该加强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让有思想、有水平的教育工作者能够真抓实干;让第三方担任评价,建立多元教育评估体系等,用民办教育这条外来的鲇鱼搅活原有的教育。
推动教育开放,也意味着对社会开放,把各界精英请进来。这也是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大学正因为有大师才成其为大学。如果文化精英不到大学去,大学永远没有希望。大师需要大学,需要有更多机会传播和丰富自己的思想;大学也需要大师,需要借大师之力培养高端人才。比如天津大学为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先生成立了“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为大学如何吸引和留住大师,以及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如何走进大学探索了一条路。早在民国时期,我们就有一大批各界精英驻扎在大学里。在世界大学教育体制中,驻校作家和驻校艺术家已经成为了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只有向社会开放,向精英开放,才会创造更多的精彩。
对国际开放,则意味着教育的“请进来”和“走出去”。“请进来”,加大国际合作办学力度,让国际优秀教育资源在中国汇聚,成为中国的智力资源之一。诸如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这样的国际合作办学,应该继续积极推进。“走出去”,通过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通过各种交流活动,如“中俄人文交流机制”等,让中华文化走出去。
其实,即使我们不主动推行教育国际化,市场这个看不见的大手也在悄悄推动这一进程。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继续增加,总数近46万人,比上年增长约11%。而Visa大数据“解码”海外留学花费时发布,中国大陆网络支付额亚洲第一,从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的一年之间,海外教育网络支付支出同比增长34%,超过了4.83亿美元,排名亚洲第一。来自美国旅游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2013年的国际教育支出为2600多亿元人民币,2018年可能增至8540亿元人民币。
由此可见,我们推行教育国际化,不仅会提高教育的品质,也能够节约学子海外留学的不菲额外开支,并能相应地拉动我国经济。
用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公平与教育扶贫
五中全会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教育方面,共享就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一个也不能少”地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成果。
共享的理念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为所有的孩子提供相对均衡、相对优质的教育,是共享理念在教育上的基本体现。“十三五”期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和残障儿童,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应该特别关注的三个重要群体。
首先,要下力气全面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目前全国每年大约有1.5亿农民进城务工。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明确了以流入地为主的基本政策,但是从各地的情况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各级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不存在所谓的“农民工子女”,这些孩子就是今后城市的新市民,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今后城市的风貌。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这些城市新居民的教育新需要也会随之而来,各地应该提前规划应对。
其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国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屡见报端,自杀、性侵、失踪、意外死亡等,令人触目惊心。留守儿童的监护缺失问题已经带来严重后果,数千万的乡村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是要完善相关法律,依法推进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二是要根据规划建议的要求,从国家层面进行产业布局,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人口流出地转移。调整生产布局,加大对川、豫、皖、湘、黔等留守儿童大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扶持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乡村儿童的父母能够离土不离乡,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等。
再其次,要大力推进特殊教育。虽然近年来中央启动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央财政经费增加了7.5倍,但是全国仍有600个30万人口以下的县没有特殊教育机构,仍然有超过10万的适龄残疾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升入高中段学习的不到30%。几乎所有的普通学校都缺乏接纳残障儿童随班就读的专业教师与资源教室,与国际流行的全纳融合教育理念差距很大。
扶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建议》已经庄严承诺要在2020年全面解决7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要求实现精准扶贫,提高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对于教育来说,也是一件非常重要而关键的任务。
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最根本的扶贫。一方面,教育经费、教育资源要精准地向贫困地区和人群配置,尤其是要吸引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工作。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教育资源平台,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把最好的教案、最好的试卷、最好的练习题、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免费提供给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让所有师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
总之,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理念”,应该成为“十三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引领中国教育健康发展。
(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
本文来源: 教育局
16.11.2015 15:07
意大利前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回浙江任教
中新网宁波9月10日电(童笑雨 苏钧天)9月1浙江网
意大利前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回浙江任教
中新网宁波9月10日电(童笑雨 苏钧天)9月1浙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