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子基因库
数字化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信息的记录、 保存、 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 大大加快了行业信息化的步伐。 最近, 物联网、 云存储、 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成熟和应用, 又大大加强了信息的互联互通能力, 使得物与人的信息整合、 互联网等进入深化发展阶段。 国家 “互联网+” 战略的出台, 不仅是网络通讯领域的大事情, 而且是正在改变各行各业业态和面貌的大事件。
加强数字化的中华文明基因种子库建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种子植入网络、 融入现代社会, 是中华文化实现伟大复兴、 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也是文博行业布局互联网时代的基础性工作。
文物古迹作为中华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载体, 包含了材料、 工艺、 科学、 历史和艺术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信息与重要价值。 多年来, 文博工作者在发现、整理、 研究和数字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前期和基础性工作, 将它们加入 “互联网+” 时代的信息与知识传播、 物人互动, 对于提升民族自我认知、 认同和对外交流,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当代新文明的建设,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其本体、 信息、 特征、 价值、 相关数据及社会需求, 以及行业工作的内涵与特点等等, 以兼容开放和共享、 实现互联互通为目标, 按照互联网和信息时代要求进行深入研究和顶层规划, 分步建设和资料积累, 实现互联互通, 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字化种子基因库建设的关键是,针对各类可移动文物及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遗产地, 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以及文化遗产相关基础性知识条目, 进行唯一的标识, 给予最权威和相对标准化的数字化记录、 描述, 以及价值诠释和解读,以云数据库的方式进行信息管理与积累, 以可扩展的百科词条的方式置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类传播互动的底层,并以开放竞争的方式动态叠加与其相关的最新的发现和研究、 保护、 利用等进展信息, 借助大数据概念和技术, 在信息更新与关联过程中, 规范信息传播和知识生成, 加强物人交互, 以实现信息与价值的自我增值和链式传播。
为此, 应该加强前期的数字化技术、 软硬件标准研究和建设, 加强对文化遗产相关物权、 事权、 版权 (包括数字化版权) 的研究、 保护与配套制度完善,为 “互联网+” 时代做好准备,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驱动, 夯实基础, 提升服务, 改善体验, 把握行业发展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