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架设亚太“共赢路”
借助密集的外交活动,中国领导人近期向外界传达了关于亚太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构想,即要在基础设施、制度建设、人员交流等多领域采取切实措施,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这一构想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可行性、普惠性,赢得世界广泛关注。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指出,在日前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美国敦促成员遵守发达国家的游戏规则,日本集中阐述本国经济复苏问题,而中国则为“拥有近30亿人口、贸易量接近全球总量一半的亚太地区提出构想,表示要建立一个引领世界的亚太”。
中国领导人的构想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突破局部问题限制,源自对世界和区域经济大势的敏锐洞察,对中国自身所处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和对地区增长模式的长远思考。立足亚太地区实际,重视各国差异性、互补性,互联互通有着坚实的需求基础。
从自身来看,中国经济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以支持周边来带动自身发展,打通内需与外需的路径切实可行;从东盟看,基础设施不足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借助中国的外力,有望突围固有发展模式,实现新的发展跨越;放眼全球,随着全球经济再平衡趋势深化,亚太发展中经济体外部环境发生巨变,增速普遍放缓,相关国家合力共建一个稳定而繁荣的亚太对世界将是宝贵的贡献。
世界银行日前发布报告暗示,中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企业走出去压力进一步增强,对外部市场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而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增速下降则是因为投资减少、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出口放缓。在此背景下,中国与地区国家间相互依赖度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彼此差异性、互补性,更加有转化为合作机会的可能。
要想富,先修路。历史经验表明,基础设施建设是撬动一国或地区发展最行之有效的利器。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到2020年,亚洲地区需投入大约8万亿美元和2900亿美元分别用于改善国内和区域基础设施。
中国拥有雄厚外汇储备和强大的基建能力,更有着与周边国家实现繁荣共享的良好意愿。《经济学人》网站日前刊文指出,没有中国的参与,不少国家显然难以完成耗资巨大的相关工程。
基建合作不仅能为中国资本和产品找到出口,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推动人民币走出去,也有利于为资本、技术匮乏的亚太其他新兴经济体提供发展机遇,有效促进当地就业,同时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货物、服务、资本和人员高效流动的需求。
《文莱时报》副总编辑丘启枫对新华社记者说,今年9月初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建设东盟和中国之间互联互通的蓝图时,他就相信这一进程的速度会加快,东盟与中国的交通将四通八达。老挝巴特寮通讯社社长顺通·坎沙翁说,中国关于互联互通的构想“将使老挝从一个交通闭塞的内陆国家变成一个交通便利的枢纽国家,这是老挝人民的期盼。”
印尼因迪卡能源公司代表安东纽斯对记者说,在印尼,基础设施仍旧十分缺乏,瓶颈在于缺乏投资。中国领导人在本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上提出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提议。
除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硬件”之外,互联互通也孕育在无形的制度创新、贸易投资安排、融资渠道和人文交流等“软件”对接之中。二者相得益彰,将最终实现亚太经济无缝对接,形成全方位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
谋求“联动发展”,形成“亚太命运共同体”。睿智者应能意识到,与某些媒体的猜测相反,中国传达的构想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一项关乎地区成员共同发展命运的大战略。
只有参透其包容性精神,卸下零和游戏思维定式,才能正确理解其深刻内涵。做好互联互通这篇大文章,充分释放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红利,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铺设一条共赢之路。(
来源:( 浙江商务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