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最美文艺工作者“美”在何处

06.08.2015  12:38

  最美医生、最美教师、最美警察……近年来,人们用“最美”来形容各行各业执着奉献的从业者。今年,云南首次在全省文化系统开展了“最美文艺工作者”评选活动。7月29日,云南省文化厅为10名长期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最美文艺工作者”举行了表彰大会。最美文艺工作者“”在何处?

  美在艺术生命永不退休

  曹卫国是10名“最美文艺工作者”当中唯一的退休人员。今年66岁的曹卫国,17岁便在开远县山区文化工作队工作。1983年,曹卫国调到开远市文化馆,开始从事长达数十年的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他经常深入部队、企事业单位、学校、山区村寨进行文艺辅导,举办各类舞蹈培训班,组织参加历届市农村文艺汇演及各类省州文艺演出。为了把文艺演出送到开远的每一个村寨和厂矿,曹卫国不辞辛苦,汽车到不了的地方坐马车去,马车去不了的地方就步行去。同时,曹卫国还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充满朝气的城乡文艺骨干,当地老百姓都称他为“开远花灯祖师爷”。

  舞蹈编导和文艺辅导是一件既累心又劳身的事,长年累月的辛劳让曹卫国饱受病痛的折磨。1996年,曹卫国在一次演出的排练期间,右脚突然失去知觉,送到医院后得知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急需马上手术。术后,医生嘱咐曹卫国3个月内不能随便乱动,更不能上台跳舞,然而在迫在眉睫的演出任务和强烈的责任心之下,曹卫国术后一个月就离开病床,回到他热爱的事业中。这也导致曹卫国腰部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必须隔三差五地理疗和吃药,至今未能痊愈。

  退休10余年,曹卫国并未退出群文圈,仍然活跃在开远城乡的文艺舞台上,参与各种文艺演出,为老百姓献上精彩的表演。为了给年轻演员和编导进行培训,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倾囊相授,积累了厚厚的40页手抄稿教案。同时,曹卫国还到市老年大学任教,让老年文艺爱好者老有所乐,让自己的艺术生命永不退休。

  美在敬老助老甘于奉献

  与其他“最美文艺工作者”相比,“80后”郭其芳是最年轻的一员。郭其芳是云南省花灯剧院的一名二胡演奏员。2004年参加工作,一年后她加入云南首支民族器乐组合“二胡红”,开始探索音乐演奏和表演的新模式。2006年,郭其芳受聘利用业余时间到昆明市老年大学任教。

  郭其芳每周会用3天的时间给老人们上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郭其芳拒绝了很多收入丰厚的演出和教学机会。有时,因为有演出任务没法给老人们上课,她会让父亲(二胡老艺术家)去代课,不耽误学员上课,不让学员白跑。正是由于郭其芳的努力,使得二胡成为昆明老年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毕业的学员舍不得走,新报名的学员络绎不绝,每次上课都有慕名前来听课的陌生人。

  8年来,郭其芳全身心地把所学所感毫无保留地应用于对老人们的二胡教学中,并总结了一套便于老年人学习二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郭其芳谦虚且充满爱心,在老学员中拥有很高的赞誉,被他们亲切地称为“闺女”。

  厄运在去年3月降临到郭其芳身上,她被查出患了甲状腺癌,癌细胞发生中期转移。郭其芳经历了手术,接受了碘疗,那时的她身患重病却阳光乐观。

  如今病情得到控制,郭其芳重新回到老年大学和工作岗位,又回到了那个亲切而又熟悉的讲台。

  美在为民驻守一站到底

  今年59岁的李声均人称“李文化”,因为在他的生命里离不开文化,放不下文化工作。1982年,李声均开始在昭通市水富县两碗镇文化站工作,这一干就是33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9年李声均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

  33年里,李声均远离亲人,吃住都在文化站,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经过李声均和同事们多年的努力,两碗镇修建了近500平方米的文化站,培训教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等硬件设施完善,修建了文化广场、灯光篮球场、老年体育场。每当傍晚时分,两碗镇文化站便成了当地百姓打球、跳广场舞和学习的场所。

  在文化站的日常工作中,不论是借一本书、找一份资料,写一副对联、一幅标语,只要是群众需要的,李声均都会尽力办好。工作至今,李声均多次放弃变换岗位进县城工作的机会,家人和朋友们都说他“”,而他却不这样认为。他给自己的解释是:舍不得自己艰辛创业的这个“”,离不开足下这片熟悉的热土,愿意一站到底,一辈子都当基层群众的“文化人”。

  这些“最美文艺工作者”中,还有玉溪市元江县羊街乡文化事务中心主任倪伟顺,三十六年如一日走村串寨只为传承、保护、弘扬哈尼族传统文化;昆明市文化馆演员余彦民,近10年来行走在基层社区、农村乡镇的路上;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群文工作的宁洱县磨黑镇文化站站长张明丽;为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奋斗近40年的保山市文化馆馆长张庆茂;足迹遍布丽江村寨,挖掘和传承纳西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丽江市古城区文化馆馆长张桂华;20余年来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歌舞的迪庆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郭建红;在幕后默默伴奏30余年的云南省京剧院京胡演奏员逯康和。

  他们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立足岗位,勤奋工作,体现了当代“最美”的精神内涵,成为云南文化战线上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