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感染者”出现 全球抗疫又增哪些考验?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近日证实,一位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成为全球首例“二次感染者”。这为全球抗疫增添了新的考验,它对免疫反应意味着什么?疫苗研发会不会受到影响?一时间,该案例引发各界关注。
当地时间2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玛格丽特·哈里斯对此表示,全球2300多万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仅有此一例为康复后二次感染,并不常见。她认为,重要的是该案例对免疫反应意味着什么,目前有很多研究正在跟踪测量人体中的抗体水平,来了解天然免疫保护能够持续的时间。
据悉,该病例于今年3月底确诊感染新冠病毒,4月中旬康复出院,8月初经英国到西班牙旅行,返回香港后接受检测再度确诊。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研究表明其为康复后再次感染,而非“复阳”。
所谓“复阳”即新冠肺炎患者在出院之后核酸检测再次由阴性变为阳性。与“复阳”不同,“再次感染”是指两次独立的感染事件,而非首次感染的再次复发。香港大学霍广文伉俪基金精准医学教授金冬雁解释称,“复阳”是指留存在人体内的新冠病毒一直都没有被清除或清除干净。
而此次研究团队对比该患者第一次及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发现有24个不同之处。且该患者返回香港再度确诊后,入院时已检测不出其体内有抗体,被证实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对于这一结论,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包括病毒培养,需要证实是属于核酸阳性,还是活病毒。
四个月的时间,两次被感染,体内抗体消失,这一全球首例“二次感染者”的出现,不仅关乎免疫的持久性,也关乎未来疫苗保护的时间和重复接种疫苗的间歇时间,其中一个重点便是抗体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体内会存在抗体。但该患者在第二次确诊初期无法验出抗体,专家推测可能是他首次感染时体内没有产生抗体,也可能是首次感染后产生的抗体随着时间逐步减少。
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表示,不是所有传染病产生的抗体保护效果都是终身的,抗体也会逐渐减少。人感染新冠病毒这一类病毒以后,产生的抗体能够达到保护效果的时间大约只有6到12个月。“而此次发现的病例带来的一点重要判断就是抗体本身会衰减,而且衰减速度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快。”
此前,重庆医科大学研究人员一项发表于《自然-医学》的研究印证了这一结论,该研究显示,患者出院8周后,无病征患者的中和抗体水平下降了81.1%,有症状患者下降了62.2%。
而抗体水平下降甚至消失就代表完全失去了保护作用吗?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斌向媒体表示,人体内针对新冠病毒感染,会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感染消退后,也往往有针对病毒的记忆性T细胞在人体存活下来,产生T细胞免疫。香港的这位患者再次感染病情比前一次轻微,说明他的免疫系统提供了某种程度的保护,即使它不能完全阻止感染。
至于“二次感染者”的出现对疫苗效力的影响,李斌分析称,现在的疫苗研发至少有5种不同的策略,每种策略用的都是病毒保守区序列,特别是针对宿主细胞表面ACE2受体结合的S蛋白。
“病毒不管怎么突变,总是要进入细胞才能感染,要想感染细胞就要结合ACE2受体,大部分疫苗研发策略都是为了阻止这种结合。”李斌认为,乐观看,现在的疫苗还会有用。如果病毒突变非常多,导致现有疫苗不能用,明年可能还要选取新的流行株。
就在世卫组织作出回应当日,外媒报道称在香港地区出现全球首例“二次感染者”后,比利时和荷兰也各有一名患者被证实再次感染新冠病毒。这不禁让人担忧病毒变异是否会引起大规模的“二次感染”。
对此,吴尊友表示,很小的病毒变异不会对疫情态势造成大的影响,几十个氨基酸的变异对整个病毒的结构没有太大影响。但个案提醒,曾经患过新冠肺炎的病人康复后,还是可以再感染新冠病毒。
亦有专家指出,轻度新冠肺炎患者康复仍可能需要接种疫苗,这部分群体仍然需要佩戴口罩、做好手部卫生和保持社交距离。(完)(李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