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7.5公交"事件一周年:公交安防有改进 安全课还要补
图片来自网络
浙江在线杭州7月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黄兆轶 刘永拓 首席编辑/赵洁) 去年的今天,2014年7月5日下午5点03分,杭州闹市区一辆7路公交车毫无征兆地起火燃烧,造成30人受伤,其中重伤20人。
如今,这起悲剧的始作俑者已经认罪伏法,事件中的伤者也渐渐恢复走出阴霾。然而,创伤的日渐淡忘不能让我们放松了公共交通安全防范这根弦。
这一年来,杭城公交车和地铁都在安防上做了不少改进,但专家也指出:公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紧急事件应对能力要跟上……
杭州公交车上做了哪些改进?
增加安全锤、新车改窗户、发动机自动灭火
“7•5公交纵火事件”到今天已经整整一年了。这场让许许多多市民心有余悸的大火,也让杭州公交车安防措施做了不少改进。
如今,杭州的每辆公交车上,都配了两瓶灭火器,发动机部位也加装了自动灭火设备。今年新增的公交车还将全封闭式车窗改成了推拉式车窗。
紧急逃生的安全锤,由原先的4把提高到6把(双车厢8把),公交司机也会随身携带一把安全锤。“自动破窗装置是一次性的电子设备,平时无法检测,厂家也无法保证万无一失,而推拉窗的空间也不够大。只有安全锤最可靠,只要敲击车窗四角贴有标示的位置,一脚就可以把整扇窗户踢碎。”杭州市公交集团安全生产部经理马晓冬这样说。
在公交司机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职责上,也下了大工夫。公交司机每天出车前,都要接受安全教育;每月车队都要举行应急、防恐、防暴的安全例会;每季度,司机带薪参加公安部门的统一培训。每年,司机都要进行“安全员”考核……司机每月还有300元津贴奖励,要求在每天做好安全防护设备的检查和维护,而当车厢内发生危及公共安全的人和事时,要阻止和处置。
另外,公交车站和车厢内都安装了视频监控,方便记录,同时震慑不法分子,“年底前可以做到实时监控,系统会同步接入公安部门”,马晓冬说。
杭州地铁安检极其严格请你配合
紧急情况应对做提前演习
相对公交,地铁可以实行完善的安检制度。去年3月5日,杭州地铁全线网站点进行“逢包必查”、“逢疑必查”的安检制度,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物品都严禁上车。“7•5公交事件”之后,7月6日起紧急配备液体检测仪,所有不明液体进站都要经过成分检查,同时,手持的饮料等液体也要打开喝一口。“像是白酒等易燃物品,规定只能带密封好的2斤上车,散装杨梅酒等都不能带上车。也请大家给予配合。”地铁集团办公室主任助理吴艇说。
地铁站内和车厢内也装有监控视频,公安和地铁各有一套,保证无死角监控。车厢内,设有灭火器、紧急呼叫装置、紧急拉停装置等等。当然,在非紧急状态下使用这些设备,是会被追究法律责任的。
除此之外,地铁列车上还做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的演习。
专家:公民安全教育不能走过场
应全社会建立完善民众出行安全体系
“7 •5公交纵火案”后,正是在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伟强等人的建言下,杭州公交车上增配了安全锤和相关标识。谈到如何增强公共交通工具的安全系数,吴伟强教授说,应该从培养公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紧急事件应对能力做起。
吴伟强教授说,以“挂横幅、贴标语”的方式宣传安全是绝对不够的,公民会不会正确处置才是关键。他谈到,在国外,整个社会从孩子入学起就培养安全意识和能力,但在国内学校中很少开设公共安全课,甚至大学生也没学习过。这样的现状导致公民遇到突发情况不会处置,更不会互相帮助渡过难关。“杭州公交车上的安全锤配备了,但是肯定一大部分人还不会用,落下的‘安全课’应该补上。”
“7•5事件”之后,杭州的公交车驾驶员、地铁安全员都接受了安全教育和培训。但是,他们的作用有没有完全发挥,吴教授表示怀疑,他认为对公交车驾驶员的考核应增加安全指标考核。同时他指出,很多交通工具的消防演练流于形式,交通工具的运营方应该舍得花钱培养驾驶员、安全员和乘客的安全能力,不要等到悲剧发生了才亡羊补牢。
公共交通工具安全保障,吴伟强教授给出三条建议:首先,得培养乘客的安全意识和互助能力;其次,全社会建立和完善保障民众出行安全的体系;此外,交通工具营运部门对驾驶员等的安全技能提升始终不能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