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创新发展“模范生”

06.06.2017  10:31

  余杭,创业创新的好地方。

  这里是阿里巴巴集团总部所在地;这里是国家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的杭州未来科技城所在地;这里是无数创业者的梦想天堂——梦想小镇所在地;这里是国际国内一流设计师的大本营——艺尚小镇所在地……

  创新,在余杭有多种体现,有多个载体,亦有多彩成果。

  这股“创”的能量正不断融入余杭发展的血脉,创新之风吹遍余杭大地。

  2016年,余杭区实现生产总值1411.62亿元,增长12.2%,连续5年年均增长10.7%;信息经济已经成为余杭的支柱产业,2016年实现增加值764.4亿元,占全区GDP比重的54.1%,总量和增速均为全市第一,今年一季度继续保持了30.2%的高速增长。

  未来科技城成为浙江省唯一一个全国区域双创示范基地。2016年,贝达药业、诺尔康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17年初,华光新材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一张张优异成绩单的背后,是余杭区委、区政府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扎实推进“双创”的努力和付出。

  “余杭要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不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余杭区委主要负责人说,余杭已驶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快车道”,要在产业创新、创新能力、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

双创企业:勇当弄潮儿

  近日,余杭召开科技创新大会,给获得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科技进步奖、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等荣誉的科技型企业以及人才团队送出1.0785亿元“大红包”。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从“工业经济大会”到“产业余杭大会”,再到如今的“科技创新大会”,余杭对于创业创新的理解不断深入。

  可以看到,“大红包”背后,是余杭尊重人才、尊重科技、尊重创新的态度,是余杭以全域创新为目标,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决心,是建设充满创新活力的高品质都市新区的信心。

  可以看到,被表彰企业里有国际名企,亦有默默无闻的隐形冠军和单打冠军企业。

  近年来,余杭一手抓“顶天立地”的骨干企业,一手抓“铺天盖地”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而接二连三的企业上市,正是政策“红利”的直接体现。

  今年余杭企业上市实现历史性突破,上市企业名单上新增了华正新材、新坐标、诺邦股份、万通智控等6家企业,新增上市企业数量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跑出了资本市场的“余杭速度”。截至目前,余杭共有上市企业17家,已列入上市培育对象的企业40余家。

  而这些做大、做强、做优的企业都有一个特质,便是勇于创新。

  万通智控便是一家典型的企业,它是一家专业从事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轮胎气门嘴、轮胎气压表以及相关工具等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前身为临平金属配件厂。从乡镇小厂到上市企业,其蜕变令人赞叹,而其中的关键便在于“智能制造”。一个普通的气门嘴市场价一般也就几毛钱。然而万通所生产的气门嘴在插上“智能”的翅膀后,价值实现了百倍增长,可以卖到近百元。

  在最近举办的首届杭州(国际)未来科技节上,余杭企业研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Rokid大放异彩。和她对话,就能实现听音乐、查询天气、听京剧等功能。她还能控制家里的智能家居设备,帮助调节室内光线、温度,净化空气……产品的背后是近百人的强大团队,其中研发人员占六成以上,海归占了近四成,以研究生学历为主,另外有20位全职博士。除杭州总部外,还在北京和硅谷设立实验室,分别负责人工智能理论和算法研究,以及前瞻性技术探索。目前Rokid估值达4.5亿美元,最近更是入围了《福布斯》评出的50佳人工智能公司。

双创平台:海阔凭鱼跃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余杭,俨然已经成为双创大潮的弄潮儿。

  在全省创建特色小镇中,余杭占三席——梦想小镇、梦栖小镇、艺尚小镇。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三座城”:未来科技城、良渚文化城、临平创业城。“三城三镇”的格局构筑起余杭创新发展的主平台。

  如今,三个省级特色小镇均已被视作浙江特色小镇模式之“样板”而备受推崇,名声在外。

  梦想小镇跑出了“梦想加速度”——人才不断集聚,项目纷至沓来。从2015年3月底正式开园,已交出一份甚为漂亮的成绩单:截至目前,集聚创业项目990多个、创业人才近9400名、金融机构680余家,并形成了一支以“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队伍。

  梦栖小镇,则在孕育良渚文化的沃土上成长、壮大。在这里,古老文明与现代智慧碰撞生花,原创、首创、独创的设计,不断赋予良渚文化新的内涵,滋长出全新、年轻、活力的基因。梦栖小镇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成为中国首个工业设计小镇。截至今年5月,小镇集聚创新设计产业项目297个、创新设计人才1048名,不断迈向“设计之都、文化硅谷”。

  艺尚小镇交上可喜成绩单:集聚国内外一流设计师8名、创新型企业376家,成为中国服装行业“十三五”创新示范基地。6月7日,小镇将迎来一场时尚盛会——2017亚洲时尚联合会中国大会。来自全球的时尚大咖们将来到艺尚小镇,共赴时尚与设计的盛宴。迎着时代的风口蓬勃兴起,艺尚小镇朝着“中国的米兰”之目标不断迈进。

  此外,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省内首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唯一的省级生物医药高新园区,集聚老板电器、长江汽车、贝达药业、西奥电梯、春风动力、民生药业、诺贝尔集团、南都动力、运达风电、贝因美等行业龙头企业,汇成了一个“创新、活力”的产业力量方阵。

  而在另一边,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框架日渐清晰,一大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如日前签约的菜鸟中国智能骨干网将打造一个高科技、自动化、数据化的标杆仓库。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起,余杭区启动实施科技创新“523”计划。目前全区累计创建科技创新园71家,其中经认定的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2家其中国家级6家,引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3500多家。

  产业平台、众创空间,定位明确,各有特色,助推余杭“双创”画卷越绘越精彩。

双创人才:择秀木而栖

  “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创新离不开人才,越来越多的海内外高端人才来到余杭,扎根余杭,为余杭发展注入新鲜的、智慧化的血液和力量。

  “近年来,余杭培育了诺尔康、归创医疗等省级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5个,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327名,其中‘国千’106名、‘省千’140名,有两人进入国家‘万人计划’名录,总量和增量均列全省首位。”这组数据实证了余杭对于人才的强大磁力。

  一款“网红”无人机Hover  Camera曾刷爆朋友圈,炫酷的空中悬停、智能360全景视频、利用声呐和底置摄像头自助定位……小小“无人机”飞进了央视直播间和湖南卫视的演播大厅,也闯入了美国媒体的视野,包括福布斯在内的多家美国媒体都争相报道。

  它的发明者,叫王孟秋,80后,零零无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放弃美国不菲的收入、推特(Twitter)诱人的股权激励,回来创业。众多的橄榄枝中,他牵了梦想小镇的手:“这里的创业环境不比硅谷差,这里的创业平台非常好,最大限度帮我降低了创业门槛、创业难度,在海外这是无法想象的。”

  “王孟秋”们争相而来,扎根余杭。

  政策在余杭可谓十分“给力”。近年来,余杭切实推进浙江省、杭州市人才细则,各重点产业平台还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出台细则。比如日前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出台“黄金十条”产业促进政策,特别针对区域重点产业板块和高端人才进行专项扶持。

  “人才是竞争力。”据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评审通过的国内外高端人才领衔项目三年内给予最高800万元的创业资助,入选省、杭州市级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可得到500万元以上的奖励,同时对于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给予最高400万元的配套奖励。

  此外,余杭不断推进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引才留才。

  时隔七年,今年5月,浙江大学与余杭区签订第二轮区校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今后双方将就人才、科技、项目、医疗健康和教授村建设等五方面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比如全力争取“之江实验室”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在余杭落地,加快推进“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双方共建浙大教授村……

  人才方面的合作被摆在首位。报经省、市委同意后,浙大将选派一人挂职余杭区副区长,负责统筹协调各个分项合作。还会选派骨干教师、医学专家、规划人才、优秀干部到对方及有关部门挂职学习,并组建余杭区管理干部浙大培训班。

  科技领域,浙江大学和余杭区将携手争取国家战略布局,共同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级产业研究院落地余杭。

  人才强则区域强,人才兴则区域兴。

  根据余杭区人才发展计划,到202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32万人以上。面向全球引进5个海外优秀创业创新团队,100名带重大项目、带领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1000名以上海外留学人员,300个以上留学人员创业项目,力争新增100名左右人才入选国家和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杭州市“521”人才。培育和集聚50名左右信息经济、智慧产业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4万人。

双创格局:构建全域创新

  创业创新的“模范生”如何做?余杭给出答案——构建全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格局,把创新驱动摆在引领发展的核心位置,着力打造创新活力之城!

  推动重点产业平台扩权改革,通过增加自主权、扩大版图等举措,激发新活力,不断提升平台在区域发展的首位度。

  强化区域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实力,提升发展区域创新平台,谋划建设重大创新载体,让更多孵化项目在区内落地。

  增强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

  打造更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实施人才倍增计划,突出人才引领,强化生态支撑。

  围绕“最多跑一次”,为企业、人才提供更优质的“店小二”服务,全力消除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痛点”和“盲点”。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创新余杭,值得你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