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患者的健康与美丽能否兼得?

20.12.2014  11:02

乳腺癌”这三个字,对女性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一边纠结要不要切除癌变的乳房,一边为即将失去女性第二性征而黯然神伤。

12月18日,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成立乳腺甲状腺疾病预防诊疗中心,中心主任孟旭莉给出了一个数据:在病变乳房切除后选择重建乳房的比例非常低,可能不到5%。

失去乳房后,对女性的影响有多大?重建乳房安全性如何?孟医生结合身边一名患者的亲身经历,给女性提了些建议。

六年来丈夫态度180度大转变

孟医生的这名患者,也是她很要好的一个朋友,41岁的时候左乳被确诊为乳腺癌,为了保护朋友隐私,我们称她为A女士。

A女士患病前很幸福,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人又有气质。但当得知患了乳腺癌后,她和大多数女性一样,感觉是一个晴天霹雳,选择了乳房全切。

大多数女性在确诊的那一刻起,都恨不得赶紧和乳房划清关系,在她们看来,乳房的主要任务就是哺乳,既然已经完成这个任务了,而且留下来还有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就要求全切。”孟医生说,其实有的女性病灶不是很大,可以选择保乳。

作为朋友,孟医生建议A女士全切后进行乳房重建,因为她看到了太多的患者在全切后的几年内,精神面貌越来越差。

不要重建了,我舍不得她吃这么大的苦。”A女士的丈夫给出了这样的决定,因为一期重建就是在手术后马上再造一个假乳房,这样的假乳房和原来的乳房手感会非常相似,最大的好处是,女性不会感觉自己失去了乳房,但可能会因为手术时间延长,对人体的创伤会大一些。

丈夫的支持,更加坚定了A女士的想法,她选择了不再重建。

六年后,也就是一周前,A女士再次找到孟医生,她是来复诊的,但更多的是来倾述,她觉得自己和丈夫之间话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会这样?手术后,A女士因为失去乳房,心理上很自卑,在面对丈夫时少了许多自信。丈夫是单位里的一位负责人,下属中有不少年轻漂亮、充满活力的女性。两相对比后,丈夫对A女士的态度也在慢慢转变。

孟医生多次对她进行心理疏导,一方面鼓励她重树信心、重返社会,另一方面建议她进行乳房重建。没想丈夫冷漠地说:“没必要了吧?这么把年纪,还要花这么多钱。

乳房重建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可怕

为什么国内选择乳房重建的人这么少?孟旭莉表示,除了心理上觉得乳房已经完成哺乳功能,重建没有必要外,更多的是一些思想上的误区。一个最大的误区是觉得,乳房重建或者植入假体会增加乳腺癌的复发风险。

我曾经到美国去交流学习,美国乳腺癌中心每天都会有七八例病人选择重建,假体植入的安全性已经被欧美等国家认可了。”孟医生说。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通讯员 应晓燕 记者 黄淼君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