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则中国美——听来自农村的政协委员谈乡村振兴战略

19.03.2018  17:00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如何振兴,听听来自乡村的全国政协委员们怎么说。

  抓住机遇做大做长产业链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重点。”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直言。这位曾向习近平总书记“推销”白酒和火腿的十九大代表,带领一个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人均年收入1.86万元的小康村。

  “现在的岩博村已经有了很好的产业基础,村办酒厂带动了高粱种植,高粱种植带动了养殖业,养殖带动了香肠火腿等农产品加工业。”当了18年村党支部书记的余留芬,坚持不懈发展村集体产业,倡导村民积极用土地和资金参与村企入股,成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改革生动典范。

  如今迎来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余留芬信心满满:“我们要抓好机遇,继续做大做强产业链,让产业振兴乡村。

  利用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刚刚过去的2017年令人振奋,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我在现场聆听了习总书记的报告。印象最深的,就是总书记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月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发言席上,站上了一位穿着民族服装的全国政协委员,他就是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田表村党支部书记羊风极。

  1998年,刚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羊风极就带领着乡村们种起了橡胶,请来专家手把手教授种胶、割胶。现在田表村有橡胶5100亩、18万株,已经形成产业化种植。为了增加收入,2007年他又和乡亲们办起了合作社。经过6年发展,合作社从最初的5名社员、2000只鸡,发展到46家农户拥有7000多只鸡和108只羊的规模。村民从2013年起陆续盖起新房,日子越过越好。

  如今的田表村,从曾经单一的种植甘蔗,发展为家家户户田里有水稻、地里有橡胶、林里有土鸡、院里有家猪,不仅产业结构丰富,人均年收入也达到近9000元。

  “我们那里山青水秀,现在党的政策好,我们得利用好丰富的生态资源。”羊风极告诉记者,回去后,他打算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搞乡村旅游,让农民既增长见识又增加收入。

  草原绿了,牧民才能富起来

  在农业界别的小组会上,记者见到了63岁的廷·巴特尔,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原党支部书记。40年前,他高中毕业插队到萨如拉图雅嘎查(注:嘎查是蒙古族的行政村),到后来当上队长、书记,为改变牧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一干就是一辈子。

  2002年,面对草原退化、生态恶化的情形,廷·巴特尔带头将自家养的400多只羊全部卖掉,改养西门塔尔肉牛。这一做法不仅使草原得到休养,恢复了生态,收入也大幅度提升。后来,他又积极带领牧民发展传统奶食品加工、风干牛肉加工、生态养鱼、林沙产业等产业,增加牧民收入。嘎查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不足700元增加到2011年的超过1.2万元。

  “划区轮牧”是他想出的办法,把草场划分为不同区域,按季节让每一块草地都能休养生息。这样做产草量逐年增加,冬季贮草全部实现自给,牲畜放养基本是零成本,但效益却成倍增长,同时又遏制了草原的退化。

  这几年,草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许多自然界的“朋友”也不请自来。廷·巴特尔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的草场和牛群,其中一张照片里,一只可爱的小狍子和小牛犊在一片草地上各自玩耍。

  “我心中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就是在绿色草原上生活着富裕的牧民,人、动物在草原和谐相处。”廷·巴特尔对记者说。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一字千金。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不仅要促进产业兴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富起来,同时还要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文明,让乡村美起来。乡村美,则中国美。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创新与创意营造
  提升乡村文化的同时还要保存乡土味道   文化厅
两会聚焦:乡村振兴,林业做什么?
  中国绿色时报3月16日报道(记者 张兴国 赵向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