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巨变的北团故事:乡村振兴激活一池春水
中新网浙江新闻11月4日电(记者 奚金燕)改革开放40年史,如鸿篇巨制,寥寥数语不可言尽。然而这40年间发生的巨变,却可以从一个村的故事说起。
坐落于杭州湾之畔的北团村,曾是浙江省海盐县村级集体经济重点扶持村。穷则思变,近年来,北团村优化农村创业创新环境,培育特色产业,深化乡风文明,谱写了一轮“乡村巨变”。
而这只是海盐发展进程中的一则片段。近年来,海盐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连续十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1.69:1,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城乡一体化蓝图成效初显。
激活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北团村地处海盐县秦山街道西南面,有农户545户,总人口1821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团是周边有名的富裕村。然而渐渐地,北团村陷入了发展困境。
今年65岁的柏子华在北团村社区医院干了四十多年了。他告诉记者,十几年前村里又脏又乱,路是石子路,苍蝇满天飞,电线、水管乱七八糟的,“当时我们诊所就四个人,其他三个人都没呆两年就走了。”
对此北团村党总支书记李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发展首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但多年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仅靠140亩的海涂地和一家石料厂的租金“勉强度日”,2014年全年只有20万元。
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李波“挖掘”到了一片被人遗忘的荒芜地,有200亩。将荒地开垦后,租给了几个承包户种植水果、蔬菜等。如今这片肥沃良田每亩年产效益达到1.5万元以上,农民的稳定租金收入加上工资收入,每户每年能增收1万多元。
有了资金后,村里的各项建设工程也一一启动。“先从道路开始,再到绿化,然后电线、水管的改造等,如今变成美丽乡村了!变化真的很大,可以说我是看着村一天天变美。”柏子华眼底满是自豪之情。
如今水泥路已经通到北团村2600亩土地的每一头。随着创业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投资,使得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形成了良性循环。
农旅融合成村民增收新引擎
然而乡村振兴不仅仅是造几幢漂亮房子,修几条宽敞马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才是终极奥义。光靠收租金只是一时“输血”,培育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创业才是长久之计。
近年来,北团村通过“农民+合作社+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模式把芦荟种植基地发建成了华东芦荟第一镇,共有近1000亩的芦荟种植。在互联网经济的当下,北团村以“互联网+农业”进行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拓展,探索科技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共享农业与乡村结合的新的发展模式。
随着乡村环境的改善,北团村还发展起了休闲观光农业……如今“北团问农”已成为海盐“南北湖·五味村”第一站。以万奥农庄为龙头的家庭农场积极开展“八鲜采摘游”活动,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到访,短短2年村民的年收入增长了20%。
这背后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引导培育。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海盐县财政每年安排美丽乡村专项建设资金2000万元,按照升级版美丽乡村600万元、基础版美丽乡村60万元两个类别予以补助。同时,积极吸引各类单位、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投资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农业及其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和经营,引导农户和各类主体发展农家乐,发展现代家庭农场。
2017年海盐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18亿元,村均达到208万元,春风吹拂之下,这片乡土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
村风文明如花开物质精神双丰收
乡村振兴不仅是一道生态命题、经济命题,也是一道治理命题。如何破题,在北团村有着新的实践。
“提倡爱国爱村,反对诋毁造谣。提倡崇德向善,反对违法乱纪。提倡健康生活,反对迷信赌博……”一进入北团村农村文化礼堂,就能看到醒目的《北团村村规民约》。
近年来,北团村全面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工作,组建网格化专职管理队伍,及时掌握和解决邻里纠纷和群众矛盾。除了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党员公约》,还组建了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等服务团队,实现“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治理村域模式,让“大事小事不出村。”
此外,北团村还探索出了一条以清正的党风政风带动乡风民风,以建设美丽乡村熏陶乡风民风,以创建幸福家园提升乡风民风的新路子。
走进北团村居家养老服务料理中心,电视机、空调、棋桌,设施丰富齐全。管理员张林森告诉记者,料理中心成立已有二十余年,每天都有四十多位老人在这里话话家常、下下棋等,十分热闹。
张阿婆说,自己每天都会准时来这里,“我就和这里的老哥哥、老姐姐们聊聊家常。一个人在家太无聊,现在日子过得很充实!”
不光是张阿婆,村里的每个人都幸福感满满,处处展现新生机、新活力。40年岁月如歌,这些发生在北团的故事终将沉淀成为每个北团人的独家记忆,也将成为中国变迁史上的精彩注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