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好家训 家人一块儿做公益在杭城悄然兴起
毛瑞虎和老伴在为垃圾分类。
毛瑞虎的小外孙在制作酵素。
何佩英母女在延安路为游客指路。
本报2月26日B1版作了《热心公益、乐于助人 你家的家训里有这一条吗?》之后,引起了不少人的思考和讨论。你是否留意到,在杭州,家里人一块儿参与公益的风气,已经在杭城悄然兴起,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家庭。
祖孙三代都参与文明劝导
公益亲友团成员
何佩英:80岁
女儿邬红:50岁
外孙徐易帆:22岁
2月28日一早,邬红坐上B4公交车,从闲林直达武林广场。这一天是周日,她和妈妈约好了,到延安路最热闹的商圈做文明劝导者。这当然不是母女的第一次志愿服务了。
邬红的妈妈何佩英今年已经80岁,家住余官巷,和女儿两个人都是杭州市城管委贴心城管的志愿者。1992年,何佩红从省机电设备公司退休,之后就开始参与公益活动,自己很大一部分责任是在路口巡查。遇到路边店家将货架或物品放在门口,她会上前劝其搬回室内;路上有垃圾,她也会捡起来装到预备的布袋里。
“我爸爸身体不大好,有肌肉萎缩,刚开始我们也有点埋怨妈妈,做志愿者那么忙,没时间陪爸爸,年纪这么大了还那么辛苦。”邬红说,后来看妈妈劲头很足,全家人也蛮支持的。而且自己的儿子徐易帆因为小时候跟着外婆,9岁就吵着去当志愿者了,是当时一批志愿者里年龄最小的。
何佩英说:“我们最早的志愿者队伍成立于2002年。刚开始我们以为外孙是闹着玩的,没想到一到值班点,他真的像模像样劝导行人不要乱穿马路,要排队上车。有些乘客都难为情了:‘噶小的伢儿教训我,毛不好意思。’”当时的文明乘车试点放在平海路的公交1路和4路车站。要说9岁的徐易帆在现场劝导,效果还蛮好的。何佩英说:“一老一小,大家最服帖。”后来女儿也参与进来。
老两口的公益活动吸引了小外孙
公益亲友团成员
毛瑞虎夫妇:66岁
大外孙周全:11岁
小外孙赵羽:4岁
在周六东平巷社区环保志愿服务活动的现场,总有一个小身影忙忙碌碌的,一会儿帮大人抬果皮桶倒果皮,一会儿摆出跳蚤市场,和拿着旧玩具来的小朋友换玩具。这个身高才1.2米的小朋友叫赵羽,今年4周岁,是个读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
“刚开始他觉得好玩,就跟着我去。”赵羽的外公毛瑞虎是杭州市环保志愿服务总队的一名志愿者,每周六都会在家附近的东平巷社区参加活动。上上周,这里开展了一次玩具交换公益活动,赵羽抱着自己的一箱玩具去交换。他在现场就是小管理员,负责给小朋友交换玩具,拿一件玩具只能换一件,他做得很认真。
毛瑞虎和老伴李维芬都出自老革命干部家庭,从小的家训就是勤俭节约、乐于助人。“我们经常带着孩子出去旅游,让他们看看外面的环境,从小就学会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光是自己不扔,看到垃圾还要捡起来。赵羽看到爸爸店门口有方便面盒子、烟头、餐巾纸,他就会主动去捡了丢在垃圾桶里。”毛瑞虎话刚落,赵羽就说:“还要垃圾分类,小区喇叭经常在说的。”
毛瑞虎还带着大外孙、小外孙经常捐钱、捐物,参与媒体组织的公益活动。2009年杭州日报衣加衣帮助西藏小朋友的公益活动,大外孙周全就把自己的衣服、书本、玩具、文具,和一台新的易读宝都捐了出来。
在杭州,这样热心公益的家庭还有不少。环保志愿者服务总队里就有爸爸带着女儿收集瓶盖的,文天社区还有爸爸带着女儿去六公园管自行车,免费帮人修车等等。或许他们的家庭并没有很多辞藻华丽的家训,但实实在在传承着对社会奉献的热情,让公益的种子从小就种植在了孩子的心中。
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家庭?欢迎拨打杭报热线85109999来说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史洁 文 张之冰 摄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