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林漫步 之 走进赵孟頫故居旧址纪念馆

27.02.2016  11:39

艺林漫步 之 走进赵孟頫故居旧址纪念馆
元人冠冕: 赵孟頫的仕隐两难与不朽艺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人天赋异禀,文采彰然,有如巨星闪耀,千年不绝。如唐李太白,宋苏东坡,而元赵孟頫亦位列其中。赵孟頫,其文冠绝时流,其诗清邃奇逸,又旁通佛老之学;他集晋唐书法之大成,后人以“颜柳欧赵”并称;他在绘画上被称为“元人冠冕”,开创了元代新画风;他还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当时就名扬中外,日本印度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他领袖群伦,其众多亲友弟子受其影响而成就斐然,这使元代文人画久盛不衰,在中国艺术史上写下了绮丽奇特的篇章。

  家国之重,从隐居到被迫仕元入大都

  赵孟頫,出生于南宋宝佑二年(1254年),是宋太祖第四子赵德芳的十世孙。赵氏家族原本世居汴京,赵孟頫祖上这一支南渡以后,一直世居吴兴,即今天的湖州。湖州东邻嘉兴,南接杭州,历来是英才辈出、风流荟萃之地。王羲之、颜真卿、陆羽、张先、苏轼、姜夔等等,或是生长于斯,或是为官于此,抑或隐栖其间,可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赵孟頫的父亲赵与訔,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亦善诗文,富收藏。

  虽然父亲早逝,但母亲丘夫人丝毫没有放松对赵孟頫的管教:“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觊成人”。天赋极高的赵孟頫“未弱冠时,出语已惊其里中儒先,稍长大而四方万里重购以求其文,车马所至,填门倾郭,得片纸只字,人人心惬意满而去。”青少年时期的赵孟頫,在学问、诗文、书法多个方面都已颇具造诣,名声远播,为“吴兴八俊”之翘楚。不满20岁时,他“试中国子监”,任真州司户参军,铺展在他面前的是一条出仕的坦途。

  然而赵孟頫25岁那年,宋恭帝降元,他隐居故里,并写下“新亭举目山河异,故国伤神梦寐俱”等诗句。当时,吏部尚书夹谷之奇曾推荐他担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但赵孟頫却答复曰:“青青蕙兰花,含英在中林。春风不披拂,胡能见幽心”,表示不愿出仕。

  1282年,元世祖见国势渐稳,为了笼络汉族士人,巩固统治,令行台侍御史程钜夫“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被强行送到程钜夫面前,他说:“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今孟頫贯已为微箕,愿容某为巢由也”,程钜夫“感其义”,将他释放了。4年后,程钜夫再次奉命下江南搜访,在所得24人中,赵孟頫又居首选。这一次,赵孟頫没有拒绝,最终于次年入大都。

  关于赵孟頫的仕元,历来聚讼不已。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赵孟頫作为一个才高名重,却只能愁居故里且生活困苦中的青年来说,他没有理由抱残守缺,沦为亡宋的陪葬品。另一方面,再次拒绝出仕也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因此,出仕元朝是赵孟頫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唯一选择。

  得意鸥波,辞归故乡来往于杭州湖州

  1287年,赵孟頫来到大都,面见元世祖忽必烈。元世祖“一见称之,以为神仙中人,使坐于右丞叶公李之上”。此时的赵孟頫踌躇满志,他参与刑部讨论治脏罪款,不畏权贵,据理直言。元世祖很赏识他的才能,每次相见,都“语必从容久之,或至夜分乃罢”。而宫廷生活的拘谨和深险,江南遗民亲友的不满和责难,让他深为痛苦。因此,在入朝的次年,赵孟頫就心生悔意,时有归隐之心,这种出入两难的心绪竟萦绕了他此后的一生。

  赵孟頫为官很有分寸,不愿意进入权力中枢。其后,赵孟頫力请调离大都,外补为官。1292年,赵孟頫力辞辅相之职,得离京师,出任山东济南路总管府事。1294年,元世祖去世,赵孟頫辞归故乡,来往于杭州和湖州之间。

  杭州是南宋的故都,当时人称“故京”。元初以来,杭州延续着其江南文化重镇的地位,是南方士人的活动中心。同时,比邻杭州的湖州、苏州、松江等地也渐渐繁荣。于是就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辐射江南各地、以遗民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江南文化圈。此时的杭州一带,诗社、词社林立,书家、画家众多,更是书画鉴藏家们来往交流的集散地。

  出仕以前的赵孟頫,就常往来于杭州湖州。他同聚集在杭州的文学家、书画家、收藏家们一起研讨文艺、品评书画,相互陶冶,其著名者有文学家周密、戴表元,鉴藏家郭天锡,画家李衎,书法家鲜于枢,高僧中峰明本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鲜于枢和中峰明本。鲜于枢出生于汴梁,他在1284年后任浙东都省史掾,宦居杭州。晚年在西湖虎林建室曰“困学斋”。赵孟頫出仕以前,就常与鲜于枢相盘桓。回到江南的赵孟頫,后至杭州任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与鲜于枢的交往更加密切。鲜于枢死后,赵孟頫作《哀鲜于伯机》一诗,称二人“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宿昔”。他们志趣相投,相互影响,共同成为引领元代书风的领军人物。

  中峰明本,杭州人,西天目山住持。赵孟頫与中峰和尚交往时,正遭遇了各种人生变故:1311年,长子赵亮卒,后幼女亦卒,8年后妻子管道升病逝,遭受打击的赵孟頫多次写信给中峰和尚,希望他能够用佛法排遣自己心中的伤痛。现存赵孟頫最后一封给中峰和尚的信,是1322年5月所写,距离孟頫去世不足一个月。

  元人冠冕,书画领袖开创元代艺术新篇

  赵孟頫的一生充满了忧患和起落,内心始终怀有惭愧和苦痛,悲剧的人生促使他将毕生精力尽量交付于艺术,如其诗云:“功名亦何有,富贵安足计。惟有百年后,文字可传世”。

  在青少年时期,赵孟頫就写得一笔好字,“得片纸只字,人人心惬意满而去”;在后来几十年的仕途中,他也未尝离开书画。赵孟頫的书法,首先是以二王为本的。在他曾写给杭州友人王芝的信中说:“近世,又随俗皆好颜书,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臃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尚使书学二王,忠节似颜,亦复何伤?”对当时颓靡的书坛,他提出了“书学二王”的主张,并且也是这么实践的。赵孟頫的书法从二王“嫡系”的智永和宋高宗入手,再学王右军《兰亭序》。据赵的门人说:“公初学书时,智永《千文》临习背写,尽五百纸,《兰亭序》亦然”。除二王以外,对赵孟頫影响较大要数李邕。

  流传到今天的赵孟頫书迹,成就最大者当推其行草书,其次是楷书。其书华美而有骨力,流利而不甜腻;既有精致典雅的“富贵气”,又不失清新潇洒的“山林气”,仿佛与他宦游一生而心寄山林的经历相契合。

  赵孟頫的绘画成就也同样瞩目。现今保存下来的作品虽然只有寥寥十数件,却内容丰富。从题材上看,包括了山水、人物、鞍马、花鸟、竹石;从画法上看,包括了工笔设色、墨笔白描、墨笔写意等,不一而足。

  赵孟頫的人物、鞍马画多保留唐宋以来的传统,多为工笔设色,形象准确,画法工细,法度严谨,功力深厚而精湛,体现了赵孟頫注重传承的一面。其花鸟竹石画则在继承宋代文人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在《秀石疏林图》上自题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发展了“书画相通”的理念。在赵孟頫的绘画艺术中,成就突出、面貌最有特色、变化明显而影响也最为深远的是山水画。其早期山水画如《幼舆丘壑图》、《鹊华秋色图》等,是他模仿古人之作,如董其昌所言“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后期的《水村图》,作于大德六年,是赵孟頫中年山水画演变发展阶段的代表作。此画尺幅不大,构图也很简单,却历来得到文人的珍视。在艺术风格上,它已突破前人成法,开启了元、明以来水墨山水画的先河。董其昌在跋语中说:“此卷为子昂得意笔,在《鹊华秋色》之上,以其萧散荒率,脱尽董、巨窠臼,直捣右丞。

  除书画以外,赵孟頫在篆刻、诗文、音乐、鉴定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元仁宗曾说:“文学之士,世所难得,如唐李太白,宋苏子瞻,姓名彰彰然,常在人耳目。今朕有赵子昂,与古人何异”。赵孟頫也正如李白、苏轼那样,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是元人之冠冕,也是文化、书画史上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