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国消费者畅逛“义乌购”

14.12.2015  11:02

      “刚刚巴西的客户又通过‘义乌购’,下单2万双的鞋垫。”35岁的王剑侠兴奋地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即将召开,她的网商之路也越走越宽。通过“义乌购”海外合作计划的实施,她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兰溪市和风日用百货商行,每天400多单生意,一半以上都来自网络。
  王剑侠经营的鞋垫、护脚套、后跟贴等商品,共有上千种款式,既有自己企业生产的,也有代销的。年关将近,记者来到义乌国际商贸城,发现客流量明显增多。随机走进几家店铺,店主都说,他们线上、线下“两手抓”后,线下生意也更好了。
  曾几何时,义乌这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被国内外多少目光注视。在“互联网+”时代,依靠“一铺养三代”的实体市场,义乌能够走出尴尬境地,迎来春天吗?有人甚至质疑,伊斯坦布尔的采购商都能坐在家里,直接向永康厂商下单,线下实体的市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李一飞回答说,电商应该成为义乌市场的营销员。一年多来,义乌市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为突破口,顺势而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着力把义乌建设成为全国网商集聚中心、全球网货营销中心和跨境电子商务高地,成果显著。
  青岩刘村有“中国淘宝第一村”之称,是国内许多网商心中的“圣地”。如今,村里的网店数量已是其居民户数的10倍,且还在增长。“店多成市,我们也就选择了这里。”青岩刘店主、来自河南周口的周亮说,工业生产需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电商产业也同样。在青岩刘,淘宝创业者基本上不出村就能满足工作、生活的一切需求,快递、纸箱店、摄影公司、网页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包装箱以及胶带供应商应有尽有。
  “青岩刘就是义乌的一个小缩影,网商需要配套的产业链在此基本完整。”义乌市电商办主任黄卫勇说,他们不仅有180多万种小商品,还有规模快递企业134家,网拍店铺200余家,网络摄影师近千人。义乌工商学院开设的国内首个电商模特专业,3个班中还有1个是留学生班。
  义乌融入“互联网+”大潮的势头,超过许多人的想象。2014年,义乌在各类平台的电商账户达24万户,全市经工商登记的电子商务经营主体达22365家,同比增长1倍以上。数据显示,义乌电子商务交易额近3年来年均增长49.2%,去年达到1153亿元。同时,实体市场的业绩仍然靓丽。3年来,义乌实体市场的规模、交易、从业人员等各方面均实现了稳步增长。2014年集贸市场成交额达1073.8亿元,同比增长22.1%,连续24年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
  中国有句老话,坐商不如行商。义乌有3万多国际卖家,产品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从某种意义上讲,义乌市场就如坐商,因语言等因素的困扰,外商进来易,商户走出去难。王剑侠很多年前就想做国际网站,到国外接单,“可思来想去困难重重,英语水平跟不上且不说,质检、商检、通关、物流等流程根本应付不过来,服务无法落地。”
  今年4月,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官方网站“义乌购”正式启动海外合作计划,与19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利用互联网,联合打造二级域名网站(英文和当地语言),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让义乌商铺走出国门,进入全球采购商的视野。如今,这19个国家不同语言版本的“义乌购”,有义乌7万家商铺的商品信息,与“义乌购”网站同步更新。也就是说,义乌把市场开到了19个国家消费者的门口,他们可以用自己熟悉的语言逛网上义乌市场。而买家下单后,与“义乌购”签订合作协议的国际贸易公司,就会负责质检、商检、通关、物流等后续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国内国外的无缝对接。
  在“互联网+”的大势下,义乌人又开始琢磨起新的生意经。原本经营自行车相关配件产品的蔡开健,因为经常碰到骑行时手机无处安放的烦恼,最终研发出了“自行车智能手机架”,有了自己的专利产品,并获得了“德国红点奖”。在义乌创意园里,这样的例子有许多。义乌迪拓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已与20多家传统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合作企业设计的专利产品多达1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