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山河尽美 护佑清水送下游
水,泽被万物,是生态之魂、环境之核。
丽水作为全省的生态屏障,六江之源,治水之于丽水,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其成效好坏将直接影响浙闽两省六条主要河流的水质。
“五水共治”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更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措施。丽水市委、市政府提出“干好一三五,提前治五水”的总体目标任务,每个时段的治水目标都比省定目标提前两年。2014年,治水工作群众满意度全省第一!
截至今年10月底,丽水全市“五水共治”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2.92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3.62%。水质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96个监测断面中95个达到Ⅰ~Ⅲ类水质,占比为98.96%,位列全省第一。
抓治水,就是要抓环境之变,抓作风之实,抓转型之效。在全省率先消灭了垃圾河和黑臭河,山河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生态旅游业增幅全省领先;在全省率先创成省级生态市,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秀山丽水,合力交出了一份“治水”精彩答卷。
层层落实 围绕治水连轴转
在丽水市区星火商城西侧,游园工程日前完工。违章搭建的猪圈经过一年的设计、施工,被改造成了生态优美的街头游园。除了有绿化美观、健身休闲等基本功用外,这个街头游园还增设了亲水平台、生态停车场、公共洗手间等设施。而两年前,这里还是丽阳坑最不堪的一段臭河。
这样的点滴变化,在丽水随处可见。
为能把“五水共治”这项惠民生、促转型、助发展的事办好,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丽水市委书记、市长带头治理任务最重的内河河段,分别担任市区丽阳坑水系、好溪堰水系的“河长”。市委书记带头,连续20次调研丽阳坑,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了丽阳坑从黑臭到水清、有鱼、无异味的转变。其他市领导也各自担任市内各大水系的“河长”,全市十大重点水系河流治理责任敲定,行动迅疾。各县(市、区)迅速行动,县委书记、县长带头当河长、包任务、抓治水。全市落实市级河长12名、县级河长199名、乡镇(街道)级河长913名、村(社区)级河长3059名,实现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河道“河长制”全覆盖。
在“河长制”工作基础上,丽水积极探索和创新管理方式,最大程度发挥“河长”作用,求得治水实效。
——青田充分发挥27万华侨优势,聘任159名华侨为“河库长”,实现河库同治,积极打造样板河道、样板乡镇、样板河库长;
——景宁变“河长”为“区域长”,既管河又管片,既治水又治岸,形成“治理在水中、倒逼在岸上”的工作格局;
——全面推行“河道警长制”,全市公安机关共设“河道警长”539名,为“五水共治”保驾护航;
……
如今,市区两大内河水系的命运被悄然“改写”,丽阳坑入湖口水质实现了从劣Ⅴ类到Ⅲ类的“三级跳”,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了沿线市民眼里的一道新景,好溪堰全面发起“工程治水”攻势,全流域14个监测点显示,水质总体趋好。环境落后村从“上访”到“鼓掌”,污染企业从“要我治水”到“我要治水”,治水带来了“链式反应”……
创新方法 找准“痛点”自觉治水
治水之法,不可执一,需攻守兼备。
水里有污染,源头在岸上。丽水切实深化长效监管机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属地管理”原则,由乡镇、街道建立干部包干、认领河段责任制,实行“河长+保洁员+党员干部”河道保洁互查,落实专人每日巡查河道,真正实现河道保洁的规范化、常态化管理。
在青田县祯埠乡马岭脚村,自从去年占地近100平方米的垃圾分类处理场建成后,岸上的垃圾再也没有下河。处理厂采用先分类、再高温发酵减量处理、逐个清运循环使用的办法,对生活垃圾进行简单分类,最后转化为有机肥使用。在遂昌垵口乡,生活垃圾也经过处理后变废为宝,成为有机花肥,甚至被当作礼品送给游客。
垃圾分类处理并不难,但它却是抓好“五水共治”的一种新思路,做到垃圾“上岸”有效处理,就能保证岸上垃圾不“下河”,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对水体的影响,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快来看,浙江的‘治水’治到我们福建来了”、“我们这河里脏死了,早就该学人家治治了”……去年7月,流经福建省政和县岭腰乡岭腰村的安溪里,来了一支由130余位浙闽两地干部群众组成的“治水队伍”, 手拿铁锹、簸箕,向垃圾河、黑臭河发起“攻势”。在安南乡的促成下,福建省的岭腰乡政府与浙江的安南乡开展协作治水,建立长效保洁机制,护好源头水。“虽然划地为界,但山川、河流让大家血脉相连,只有携起手来,才能共建美好河山。”庆元县环保局局长叶华成感慨。
每个党代表的电话都是一条治水热线。在丽水松阳古市镇,党代表工作室的11名县代表和67名镇代表将治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每个代表还根据自己的生活区域划定了包干区,走访、调解、给意见。
生活垃圾乱倒、路边公厕卫生差、养殖场污水直排河道……在云和县凤凰山街道河坑村的治水课堂上,“接地气”的治水教材吸引了前来听课农民的关注。该街道把农民素质提升和“五水共治”结合起来,在街道所辖的10个行政村开设治水课堂,通过系列道德培训课程提升村民的治水热情,让治水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从“要我治水”到“我要治水”,丽水“五水共治”的良好氛围,就在这一次次的会战中,在不断创新中,在长效管理中,渐渐形成,并化作全民共同治水的不竭动力。
点水成金 拨动山区转型琴弦
以治水为推手,变出美丽环境,这样的尝试在丽水比比皆是。
莲都结合“五水共治”,对东西岩景区的周边村镇和主要旅游通道沿途的污水河、臭水河、垃圾河等重点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龙泉披云山庄观赏鱼塘进行了水处理净化,白云岩景区投入30万元,完成七星潭景区河道清淤1200立方米;
……
目前,丽水共整治阀门、铸造、竹木制品加工、石材加工等“低小散”企业1206家。其中,改造提升511家,整合入园128家,合理转移72家,关停淘汰495家。为了“绿水青山”,丽水淘汰水泥20万吨、印染1000万米、电镀9.7万吨、铸造15.6万吨,淘汰烧结砖10000万块标砖。环保部门提前介入项目审批,对重大污染项目进行“一票否决”,严禁高能耗、高污染等非生态工业的引进,去年以来,环保审批否决掉的投资项目就达到了86个,仅市开发区就拒绝了50多亿元的“三高”投资项目,实现了从招商到“选商”的根本性转变。
全市新建城镇污水管网133.21公里,完成年度任务的148%;1223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开工建设,新增受益农户16.96万户。污水无害化处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治水,让“秀山丽水、养生福地”的环境优势得以充分显现。
山水无价,山水亦有价。
“五水共治”,让处州大地还原了她的本色之美。正是这份原生态的纯美,吸引了八方游客竞相慕名而来。好山水卖出了真金白银。
随着生态质量的不断提升,许多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的生物纷纷在丽水驻足出现:瓯江流域青田段再现“活化石”、“水中大熊猫”水生动物鼋、中华鲟;遂昌县的周公源电站库区附近迎来了世界濒危物种黄嘴白鹭;松阳发现了前来过冬的国宝中华秋沙鸭……
龙泉山景区半山腰的炉岙村作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首批试点村,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如今水清村美,游客越来越多,农家乐生意愈发火爆,村民赚起了“绿色生态钱”。今年前10个月,炉岙村共计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415.2万元。
“守住深垟村的美就是守住了我们的金山银山。”素有“石寨”之称的畲族深垟村也曾经污水四溢。该村将污水排放、卫生环境保护责任写进村规民约,还聘请了10余位护水员全村巡逻,维护河道清洁。如今村里已经开出了9家农家乐,生意红火,去年全村农家乐收入近100万元。还成为省内外的10余家美术类院校的美术写生基地。
在庆元,举水乡月山村每年都会迎来到村里农家乐长住一段时间的“定居客”;百山祖镇的高山绿色蔬菜颇受游客追捧;安南乡集荷花、田鲤鱼、泥鳅等为一体的生态水产养殖园受到垂钓者的青睐。
在缙云,东渡镇桃花岭村村干部带领村民在桃花岭两侧栽下万株桃树,建成千亩桃园,依托“古道”催生旅游经济,原本在外谋生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
目前,丽水全市已有344个行政村成为休闲旅游村,接待游客971万人次,实现营业总收入8.6亿元。
点山成金,点水成金,好空气变现真金白银。借“五水共治”的东风,处州大地迎来八方游客,创造了七天“黄金周”旅游收入近20亿元的奇迹,处州百姓乐享治水红利。
势如破竹,力战正酣。“五水共治”,治出了“最美风景”,治出了经济红利,治出一个美丽幸福的新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