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发展生态工业的路径思考

19.04.2015  12:3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作为浙江的“绿色之肺”,丽水肩负着保护全省重要生态屏障和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双重任务。如何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实现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共存双赢就成为丽水现阶段的中心课题。本文认为,为顺利实现这一目标,丽水可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同时积极向同属典型内陆山区的瑞士学习借鉴生态工业发展之道。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而建设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方式,寻求物质闭环流动、能量多级利用、信息及时反馈,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消除环境破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丽水应该以生态工业园区为创建载体,开拓思路,创新理念,着力提升现有工业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水平。一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推广运用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化程度,并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二是深入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重点抓好废弃物产生量较大行业的资源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做大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充分利用竹木加工三剩物、废旧金属材料、矿渣、炉渣等资源,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三是培育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互动新格局。做强循环经济骨干企业,加快食用菌无木化生产、竹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对于丽水来说,可以在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先行实施生态化改造试点,逐步形成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高效益的资源运行方式。
  二、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瑞士工业走出了一条“高、精、尖”的特色工业发展之路。如瑞士的医药生产行业,与其他国家对比,产品绝大部分集中在特种化工领域,所占的比重超过90%。虽然全球产品的需求量很少,却能带来极为可观的利润。
  以瑞士特种化工特色发展道路为借鉴,丽水市要抓住国家和省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狠抓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产业层次。一是大力提质新材料产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着力发展各类新材料,打造生产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富有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结合现有冶金、造纸、化工、建材等行业,着力发展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优化产品结构,为下游企业发展提供高品质的原材料支撑。二是努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制造,发展高效、安全、环保、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资源,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要素,着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努力将丽水建成现代中药材及创新中药集聚区。三是着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重点建设绿谷信息产业园和物联网产业园,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高地。要着力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做强现有骨干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培育一批小型巨人企业。四是全力提升节能环保产业。顺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的大趋势,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发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主导产品,努力实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较大突破。五是跨越发展机器人产业。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科学制定机器人发展规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将高科技、无污染的机器人产业打造成为丽水生态产业的新亮点。
  三、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瑞士走向繁荣的重要原因就是始终以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培育了世界领先的优势产业体系。瑞士的科技研发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每年投入的科研费用高达100亿瑞士法郎,研发投入超过欧盟平均水平,人均投入居世界前列。另外,瑞士企业界每年投入国外公司和研究机构的科研经费也高达80亿瑞士法郎。
  因此,以“瑞士经验”为样板,丽水要加快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就必须做到五个创新。一是人才创新。充分挖掘人才第一资源的潜能,为生态工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和智力支持。要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并尽力集聚和培养优秀人才。二是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生态工业发展构筑技术支撑。要加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并努力开发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三是管理创新。加强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提升生态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要着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并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四是产业组织创新。优化生态工业的产业组织,提高产业运行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并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五是投融资机制创新。深入投融资机制改革,建立生态工业风险投资平台机制,力促风险投资与生态工业项目无缝快速对接。开放投资领域,激活市场活力,大力吸引民间活跃资金投入生态工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