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屏障
绿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以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增长,发展将失去绿色,变成灰色发展甚至黑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又首次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位列其中。绿色发展理念是基于节能减排、工业污染物治理等宏观考量,更是在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下,与时俱进地作出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战略决策。
2001年4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考察湘西。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坡耕地,他忧心忡忡,留下诗句“熙熙新市人兴旺,濯濯童山意怏然。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
13年后,2014年,其女儿也到湘西考察,看到退耕还林后满目葱翠,感慨“濯濯童山已难觅,郁郁葱葱满目翠,葱茏再现梦已圆”。
巨变源于退耕还林建设。工程实施使昔日荒山秃岭、水土流失的面貌得到根本改观,建设区内水土流失普遍减少50%以上。在湘西及其他偏远山区,以往普遍存在广种薄收、越垦越穷等现象,现今也基本得到遏制。
自2000年启动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以来,湖南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159.67万亩,国家投资到位271.688亿元。
退耕还林堪称湖南深化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屏障的楷模,对改善生态可谓居功至伟。
根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每年,全省退耕还林涵养水源31.96亿立方米、释氧618.13万吨,还吸滞137.18万吨PM2.5,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953.02亿元。
林业发力生态建设,让三湘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2012年,《绿色湖南建设纲要》发布,提出构筑“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屏障。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骨干,退耕还林、湿地保护、公益林建设、石漠化造林、矿山复绿等工程扎实推进。
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汉寿县境内,总面积3万公顷。过去,由于生态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区内生态破坏严重。
“受到1998年国务院授予汉寿县‘中国黑杨之乡’称号、2004年常德市杨树造林100万亩工程等影响,湖区湿地洲滩栽树积极性持续高涨,加上围栏养殖快速发展,保护区内长期存在种树、电鱼、设迷魂阵、违法捕捞、采砂、毒鸟等,可谓乱象横生。”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梅碧球说。
2011年,汉寿县颁布实施《湖南省汉寿县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湿地重获生机。到2016年冬天,西洞庭湖越冬候鸟达3万余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5种,近两年新增鸟类9种。
目前,全省有国家湿地公园69处,湿地保护总面积75.59万公顷,湿地保护率74.13%,稳居全国第一。
湘江,长江一级支流,浩荡900公里,流经湖南8市67县。过去,湘江两岸工矿企业林立,养殖密集,污水无序排放,重金属污染物消纳量一度占全省七成,成为我国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
2013年9月,湘江保护与治理被列为省政府“一号工程”。2015年,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工作启动调研;2017年,流域8市试点工作全面铺开。
“项目旨在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营造人工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开展湿地生境恢复,发挥湿地、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污染净化能力,减少入河污染排污总量,改善水质,确保全流域水生态安全。”郴州市林业局局长廖满珠说。
郴州的退耕还林还湿省级试点项目位于苏仙区栖凤渡镇瓦灶村。记者日前在现场看到,42亩退耕还林区已种上黄金香柳、水杉等,152亩退耕还湿区完成地表清理和沟渠、水池开挖,水生植物种植正在开展。
2018年,湘江退耕还林还湿将达到15606亩,湘江离“水更清”的目标更近一步。
构建生态屏障,石漠化地区生态脆弱,始终是治理难点。即使到今天,湖南仍有2000多万亩石漠化土地。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日前来到隆回县荷香桥镇树竹村,只见茫茫柏木林下,怪石嶙峋、山石裸露。1991年栽种的这片柏树,一棵棵从石缝中长出,树高普遍20多米,早已郁闭成林。从空中鸟瞰,根本看不出这里原来是一片毫无生机的石头山。
“隆回石漠化造林全国有名,目前全县治理保存面积46万亩,拥有全国最大最好的一片石漠化地区柏木林。柏树连片石漠造林10万亩以上的,全国仅3个县,其余2个分别在四川和福建。”说起石漠造林,县林业局局长张伯赞甚为自豪。
荒凉石漠变为茫茫林海,柏树大苗造林是最大诀窍。在帽子石山,县林业局总工程肖时平向记者展示:2012年同时栽,当年高30厘米的小苗只长到1米多高,而1.5米高的大苗已长到5米多高。“从57个树种中最终选中柏树,加上大苗造林,治理效果符合预期。”
“十二五”期间,全省石漠化林业治理共完成人工造林42.75万亩、封山育林83.77万亩,治理县(市)植被覆盖率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
5年来,全省生态屏障建设突出重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等生态脆弱地区治理。
冷水江矿产资源丰富,以盛产锑矿、原煤而闻名。被誉为“世界锑都”的锡矿山已探明锑矿储量占世界70%,开采史更是始于清代。
百年采矿,导致生态破坏严重,污染严重的地方连生命力强的杂草都不能生长,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2004年,湖南省林科院在此开展适生树种科研项目,选定楸树、蜡树为矿区植物恢复与生态重建的首选树种,另有臭椿、栾树、翅荚木、刺槐等理想品种。
在此基础上,2011年,锡矿山植被恢复开始大胆尝试,在七星、联盟居委会造林近2000亩,选用防污抗污的构树、蜡树、七里香等,采用大苗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复绿效果明显。目前,锡矿山造林复绿已发展到7000多亩。
在全省,743家矿山企业开展造林复绿,已整治500余座矿山,21万亩矿区重披新绿。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过去5年来,湖南生态建设从提供生态产品、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绿色发展的全新高度,满足人们在解决温饱的同时更期待环保、奔向小康的同时更向往健康的社会需求,打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绿色美丽新湖南。
2016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9.64%,森林蓄积量5.26亿立方米。绿水青山已成为湖南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