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丝为引 各国嘉宾体验世界级非遗——杭罗织造

08.09.2016  05:11

  

  宾客参观清代织机

  受邀参加B20、G20杭州峰会的中外嘉宾这几天陆续离杭,但还有不少人留连杭州的本土文化,循迹感受杭州的风土人情。

  9月6日,在杭州江干区福兴丝绸厂门口,杭罗非遗传承人邵官兴穿上自家出产的喜庆衣裳,笑眯眯地欢迎来参观客人。在身后,不时地传来“嚓嗒嘭、嚓嗒嘭”的机器声,令宾客们探长了脑袋,想要一探究竟。

  “杭罗织造技艺”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已于2009年9月30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九堡生活了大半辈子,老邵说,魂牵梦绕的都是这不变的机器声。曾经,他幻想着要带着这些“老古董”出产的杭罗到世界各国做展览,而今,这个愿望不出家门就实现了——作为目前唯一生产杭罗的企业,老邵的福兴丝绸厂被列入组委会指定的“丝绸之府”体验路线。从9月1日至今,每天都有自己循着路线找来的宾客,目前,来参观的总人数已超过了百人。

  踏入厂区,机器轰鸣,2名妇女正在杭罗机上穿综穿筘,织造杭罗。梭子在经线之间带动纬线来回穿梭,嘉宾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嘴里不时发出赞叹声。“这样的手工活,织1米要多少时间?”当听到女工说,织1米差不多1个小时,来自北京的会议嘉宾王丽敏由衷地赞赏。

  

  女工正在织造杭罗

  老邵一边走一边为宾客们介绍何为杭罗。绫、罗、绸、缎是我国丝绸中的代表产品,“”因产自杭州,所以称为“杭罗”。古诗词里,“轻解罗裳”说的就是这种纯桑蚕丝手工织造的丝绸面料。杭罗最早出现在汉朝,曾几何时,一到夏天,杭州城里要跑跑场面、有点身份的达官贵人们都喜欢穿一件轻如雾谷、薄如蝉翼的罗。

  邵官兴出生在杭罗世家,祖上从光绪年间就开始织造杭罗。9岁会摇纡,13岁上织机,翻丝、牵经、穿综、精炼、染色……老邵和杭罗打了一辈子交道,每一道工序都捻熟于心。

  “杭罗,现在全世界只有你们一家。”这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亲口对邵官兴说的。带着这份“唯一性”,老邵一直坚持着。杭罗被列为世界非遗,老邵也成为了杭罗手工织造技艺非遗传承人。

  带着满满的自豪感,老邵迫不及待地把宾客引到了厂房边的杭罗文化博物馆。介绍起杭罗的历史,脸上掩饰不住兴奋之情:“我们生产的杭罗,用料好、技艺高、手感柔软,夏天穿着特别透气,即使用热水泡洗也不会走样。”为了保证每一匹、每一寸杭罗的高品质,他特地从湖州、桐乡一带收购土蚕丝。“水织”技术是老邵的独门秘方,为的是让蚕丝更加稠密、光滑、均匀,面料细腻粘滑,透气性更好。

  说到兴奋时,老邵突然坐到角落里的板凳上,准备给宾客们亮亮绝活——牵丝打结。他从地上的线圈中抽出一根丝线,瞬间便打好了一个结,随后的1分钟里,“舞动”的手指完成了30多个结头,引得嘉宾们瞪大了眼睛,笑着说对老邵说:“你有一双带着魔力的手。”说着,王丽敏也在一旁学习摇纡。

  

  厂房里,女工们正在织造杭罗

  再往深处走,在杭罗博物馆里一角,一台木制老织机传出缓慢机杼声,格外吸引人。抚摸着细腻的罗布,老邵激动地说:“这是清代的机器,现在依旧可以用来织造杭罗!”办厂初期,他通过各种方式搜罗了8台木制传统织机,一直沿用至今。要是织机坏了,老邵还可以露一手——只要听听声音,就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一会功夫就就好了。

  如今的杭罗竟已成了真正的稀罕之物。这丝丝缕缕间布满的不只有精细的手艺,而是书写着一段珍贵的情怀,延续的是千年历史,交织出的是国际情谊。来自江苏的客人们对这精美的美罗绮流连忘返,一直说着明天还要来,还打算再多买点老邵家纯手工织出的杭罗。

  “杭罗不仅仅是杭州的,更应该是世界的。”在老邵眼里,本土手艺既要有文化自信,也要懂得虚怀若谷,只有吸取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杭罗才能健康发展。临走前,老邵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精美小礼物准——丝绸方巾不仅可以用来装饰,更是对美好回忆的纪念:以丝为引,连结东方典雅和西方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