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存正气 为世人弘美德

05.12.2014  12:41

  最近一段时间,文艺界以多种形式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亦深受教育和启发。

  近年来,“浮躁”与“快餐式文化”给我们的艺术带来冲击。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指出了当前文艺作品中有些“迷失”的现象,也向文艺家们提出了“如何保持艺术的品位、品质和品格,倡导一种向上、向善的精神理念”这一重要课题,同时强调了文艺工作者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

  传承中华文明,彰显传统文化底蕴,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是维系民族情感和精神文化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和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情怀,作为国家级的艺术团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播优秀文化,做积极的探索者和正确的引领者。文艺家只有保持对艺术本体的无限忠诚,才能担当起新时代的文化重任。

  在艺术领域,文艺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具有多重性。这些年我也在多重角色中不断完善自我,积极做自己认可和喜爱的事情。作为一名职业音乐家,如何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力,无愧于国家的信任和培养,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多年来,我一直积极努力,结合自身擅长的琵琶艺术,连续多年参加“打开艺术之门”的系列普及音乐会,举办“名曲赏析”讲座等公益性活动,在多个省市及知名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力求通过专场或者雅集这种极富个人空间和文化内涵的形式去展现中华文化之美,努力使更多的人能够走近艺术、丰富生活。

  而从一个国家级院团管理者的角度,在中央民族乐团这些年的工作,也让我对传承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工作与实践中,我的思维得到开阔并逐渐走向成熟。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创作、主题音乐会,以及中外文化交流、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下乡、市民音乐会等不同层次的文化活动,包括向民间学习,去贵州黔东南,陕西紫阳、安康等地“采风”学习,我找到了更多有效的表达方式。我认为,文化艺术的传承传播是需要站在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去审视和发展。文化先行者,包含更多的是精神、责任和使命。艺术传播,除了展现个人技能、人文精神和文化态度,更融合着思想与意识。因此,提倡文化自觉、文化自尊、文化自信在当今时代就显得格外重要。

  同时,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对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探索、研究也是为了能够以更多方式为文化艺术的传播、传承提供支持。比如,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我提交了《关于民族乐器制作师手工技艺保护以及列入非遗保护名录之建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民族乐器也是多种多样。作为民族乐器演奏者与传播者,站在舞台上演奏时,我发现所有人的目光都会停留在乐器本身、演奏者或者曲目上,很少有人关注其身后默默付出的幕后人员,如作曲、编曲、制作师等。从制作角度来说,我们的乐器并不是单纯的一件手工艺品,它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传承、审美理念等,而一件乐器的制作工艺往往凝结了几代人的心血与智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步代替传统的手工制作,从数量上说机械化的确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乐器的量身定做与个性化定制已越来越受欢迎。这些富有灵性的极具生命力的传承与手工制作是不可复制的,而这些带给我们美好记忆与璀璨文化的乐器与乐器制作师也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与保护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制作师已进入古稀之年,这些宝贵的经验与手工艺的精华除了他们自己或家族的传承延续,国家的扶持至关重要,这包括对老技师、传承人工作环境的改善等。所以,我提出要以适当的比例和标准将民族乐器制作师以及制作工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将有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1月19日,刘奇葆同志在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鲜明的群众观点、强烈的时代观念、正确的价值理念,打牢投身“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

  我认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只有脚踏实地深入生活、深入基层,走到老百姓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尊重艺术规律,精彩呈现、完整诠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可能拓展创新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才是以实际行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最好体现,才可能齐心协力将文艺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