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着力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0.09.2015  23:29

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与改革过程中,该校把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整体设计、系统规划,注重挖掘与发挥浙江省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开创实践育人工作新局面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目前,学校通过和政府相关部门等合作,在全省共建立省级实践基地20个,校级基地156个,其中,重点思政课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5个;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库;举办了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主要思路与做法如下:

主要思路:(一)以红色文化资政育人为中心,深化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深入挖掘、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与地方相关部门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完善专题式红色文化教学体系,推进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工作。实施红色文化“三进”工程,借助精品网络课程4A网络教学平台,打造“实践教学专门论坛”。运用本地红色资源进行现场体验式的实践情景教学。(二)以红色文化研究为重要领域,挖掘红色文化历史资源。以思想学说、文献文本、社会活动、历史事件、人物等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和整理文物、文献、史料等,深入研究浙江现代革命文化的地位、特色,以及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加强革命历史文化的宣传。发挥高校的学术优势和影响力,加强对浙江革命历史文化的研究力度,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学科。(三)以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为着力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地方特色,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的史学研究和红色旅游开发研究。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定期选派思政课教师和本科生、研究生前往实践基地进行社会考察和实地调研,通过提供政策咨询、发展规划设计等方式方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把脉,提供思路和意见、建议,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具体做法:(一)强化制度建设。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由学校一名党委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分管,构建了党委宣传部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人事处、学工部、研工部、团委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学校制定了《关于加强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从制度层面确保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和长远发展。(二)精心组织实践教学。每年定期组织本科生、研究生赴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教学活动,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回答并解决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理论热点、难点和现实问题。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参观学习、社会考察、红色之旅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国情省情和社情民意,了解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省委、省政府正在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深化、细化、活化思政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深入开展社会调研。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召开专题工作布置会,加强对社会调查的选题、途径、过程的管理和指导。师生深入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田间地头,了解居民、村民的所思所想,了解社区、乡村干部的工作情况、工作状态,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撰写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给当地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学校组织师生撰写反映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最新成果的案例,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辅助材料,并向上级部门推荐优秀案例,供全省教学示范。(四)高度重视挂职锻炼。学校每年选派思政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学者等到实践教学基地蹲点挂职,担任乡镇(街道)领导助理等职务。蹲点挂职人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国情民情,撰写调研报告,使今后的思政课教学接地气、有人气、取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