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俄文化交流祝福

14.12.2014  13:11

  不久前,出席第二届中俄文化论坛,我与俄罗斯文化界的朋友们再度相会,回忆多年来中俄友好交往的佳话,展望两国人文交流的前景,不禁感慨万端。

  中俄两国都是文化大国,两国的文化交流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在世界上都处于优越的地位,从未受到过挑战。但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的焦虑感和危机感开始产生。上世纪初发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俄苏文化给中国人带来巨大影响。那一时期,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以俄为师”的口号,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在访俄时写下了《赤都心史》《饿乡纪程》等文章,鲁迅对俄苏文化也是不遗余力地推介,翻译了果戈理的《死魂灵》、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此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俄苏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成为中国几代人的珍贵记忆。习近平主席在与文艺工作者的谈话中,也大量援引了俄罗斯文学大家的作品。

  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但也出现了价值失范、道德滑坡等新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需要更强大的精神资源作为支撑。

  中国文化一直面临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怎样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保持中华文化特色,同时又能与人类先进文化成果对接,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就脱离了我们这块土地和人民;不实行现代化,我们又会处在一个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而感到惶恐、焦虑、不知如何自处的境地。

  近年来,中俄之间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日趋活跃,形式不断创新,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触动了心灵,拉近了距离,为中俄两国关系发展注入了活力。在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俄罗斯文化的滋养和帮助。在去年冬奥会的闭幕式上,当俄罗斯12位19世纪到20世纪文学巨匠的身影出现在体育场中央时,像我这个年龄的中国知识分子都非常激动。这些作家不仅属于俄罗斯,也属于全人类,同时让中国人感到无比亲切。

  我年轻时喜欢阅读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的作品,也熟悉俄罗斯的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及他们的文字。2004年我访问俄罗斯并接受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时,曾与俄罗斯联邦文化与大众传媒部部长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索科洛夫会见,他是音乐家,我们高兴地提到一大批俄罗斯音乐家的名字: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鲍罗金、杜那耶夫斯基等,谈起俄罗斯的画家列宾、列维坦,还谈起中国人熟知的科学家门德列夫等。俄苏文化对中国人有着如此深刻的影响,只要一提起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我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又来到了莫斯科红场,来到了圣彼得堡的彼得大帝像前,想起普希金为这座雕像所写的诗歌……

  真正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友好的文化,是能滋养各方的文化,是在各方挑战和自我调整中前进的文化。我们弘扬民族文化和热情汲取我们的近邻俄罗斯文化的成果是丝毫不矛盾的,这种汲取定将赋予各自文化以勃勃生机,为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奠定人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