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为山核桃脱蒲 他们挣得盘满钵满

18.09.2015  11:12

  在临安市昌化镇,山核桃是当地百姓收入的重要来源,故有“摇钱树”的美誉。
  联盟村靠山,却没有山核桃,但这里的老百姓却作起了“靠山吃山”的文章。在每年山核桃采收季节靠加工山核桃挣得盘满钵满。少则五六万,多则十几万,个个都乐得合不拢嘴。
  
   曾经 乱象横生路边摊
  山核桃刚从树上打下来的时候,并不是我们买山核桃时见到的模样,外面还裹着一层厚厚的青蒲。炒制前,须褪掉这层蒲,洗净晾干后,才能加工成各种款式和口味。联盟村的百姓凭借紧邻炒货集散地龙岗镇的区位优势,动起了为山核桃鲜籽脱蒲的脑筋。
  紧邻02省道的联盟村是通往龙岗镇的必经之路,村头有两块宽敞的平地。十几年前,一些村民在此摆出了山核桃脱壳机,为过往的林农或山核桃加工企业脱蒲。“那时的马路市场无人管,污水横流,道路还经常堵塞,乱得很,村民告状,游客投诉的很多。”村书记徐伟忠说。
  “那时候进出市场难啊,大晴天都要穿雨鞋,到处都是污水。”住在附近的许大伯说。
  
   转变 因势利导上正道
  村里干脆因势利导。8年前,联盟村筹款投资100万元,建起了山核桃脱蒲市场。“老百姓创收致富,村里肯定要扶持的,因加工出现的问题,村里也不能坐视不管。”徐伟忠介绍,“前几年,污水处理是一大难题,蒲壳随意堆放,交通时常拥堵。
  去年村里以“五水共治”为契机,在环保等部门的帮助下,为市场排污动了“大手术”,委托相关部门规划设计了图纸,采购高规格的下水道,对每台脱壳机实行截污纳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在每台机器产生的废水都被统一纳管到废水处理池集中处理。
  村主任李浩飞说:“我们不能牺牲环境来挣昧良心的钱。”今年,每台机器还配上了传送带,脱下来的蒲壳直接装车运走不落地,非常清洁。同时村里组成了一支由12位村民组成的“交警队”,负责市场两端的交通引导和车辆停放,使市场周边02省道的交通季节性拥堵的积弊得到了彻底改变。
  
   现状 昔日垃圾成宝贝
  “现在好了,污水没了,也不堵车了。”住在附近的许大伯指着忙碌的市场说,“那些蒲壳一脱下来就被运走了,难闻的气味也没有了。
  记者向村里做了打听,当地一些企业利用山核桃蒲壳做化肥或者活性炭,使其变废为宝,原来人见人烦的蒲壳,现在成了香饽饽了,一脱下来就被拉走。
  “以前村里请人运,还要贴运费,现在求购蒲壳的单位请村民运,每车还给200元,一天下来,村民差不多能有1500元的收入。”李浩飞说。
  联盟村山核桃脱蒲加工市场占地1900平方米,有脱壳机40台,日加工量240万斤。近半个月来,市场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每天都有上百辆满装山核桃的农用车停在路边,等待加工。300多个村民按分工不同在市场里忙前忙后,40台机子噼嗒噼嗒昼夜运行。脱好蒲的水籽一车车不间断地运往各炒货厂……一曲曲林农丰收、农户创收的“双重奏”在这里奏响。
  
   结局 老少联盟创大业
  市场运行8年,早已声名在外。如今,皖南、淳安、桐庐等地的商户也常送山核桃到这里加工,联盟村成了一个颇有名气的山核桃加工、定价、销售集散地。
  村民徐明拥有一台脱壳机,是市场的元老。他说,8月底市场就热闹起来了,每天三班倒,人息机不息,一天能加工12万斤鲜籽,估计今年有7万多元的收入。村民王菊萍则凭借家临市场的优势,在家门口做起了水籽生意,就这两天,光是贩销水籽已挣到八万元。
  进入市场,每台机器都有八九个工人“侍候”着,他们拆包的拆包,浮籽的浮籽,清洗的清洗,装袋的装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一打听,他们都是联盟村民,“现在村里70%的村民都成为市场内的工人。”徐伟忠说。(本站编辑 贾晓芸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