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界张三丰 浙医二院外科教授彭淑牖的养生经

23.12.2015  13:33

下了手术台,彭淑牖吃的是普通的食堂饭。

    你想象过,年过八旬后,如果身体还健康,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吗?

    是找老伙计们搓麻将聊天?还是报名老年团,完成年轻时环游世界的梦想?或者看看电视养养宠物,过着老年宅男宅女的生活?

    不管是什么样的设想,很少有人会把自己80岁+的生活,过得和40岁+一样。

    昨天,是浙医二院外科专家彭淑牖教授从医第60周年的纪念日。今年他84岁,却每周要为疑难病患者主刀三四台手术,每次上台,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工作量几乎和年轻医生一样。

    浙医二院王建安院长向彭淑牖教授表示祝贺,衷心感谢他为医疗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彭淑牖教授用平常却绝不平凡的言行举止,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什么是大医风范、什么是匠心精神,他是浙二广济文化最核心的精髓、是医学发展最本质的初衷,更是我们每一位医务人员,尤其是青年人最好的楷模。

    钱江晚报记者在纪念活动之后采访了这位我国外科界的名医大家。

    记者印象:

    生理指数最多40+

    现在不少人没到50岁就老花眼了,而作为肝、胆、胰、脾、胃、肠领域的世界级专家,澎教授的眼力出奇地好。钱报记者看到他拿出iPhone手机,屏幕上的字是正常大小的,并没有特意调大;他手指很灵活,发微信写字很快;他每天还在电脑前敲稿子,写论文,打字速度和一般上班族没什么两样。

    让钱报记者不得不赞他年轻的最重要一点是,他有足够接地气的幽默。“有人问我除了做医生,还会做什么?我就呵呵了。”80+的彭淑牗的自问自答,用的是80后的语言。

    彭淑牗还挺幽默地归纳了做医生的必备条件:会电脑、会摄影、会微信、会沟通、会演讲、会培训、会算账、会法律、会咨询、会看人、会吹牛、会风水、能熬夜、能早起、能受气、懂舍得、懂政治、懂娱乐、受得了忙、守得住闲、还要会哄人,“凡是能在这个行业混几年的,都能成精了,否则必然被砍,你以为干个医生,容易啊?

    84岁老人的一天:

    总觉时间不够用

    “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用呢。”彭淑牖掰着手指给钱报记者算了算他的时间安排。

    早上6点不到,起床,洗漱结束之后,6点半之前必定开车上班。

    虽然家离浙二近,一般开车10分钟也就到了,“但如果出门晚一点,就是早高峰了,可能要开半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呢。把时间浪费在路上,太可惜了。”澎教授说。

    在没有手术、出差开会的日子里,彭教授就是写论文、看论文,中文、英文混搭起来,在办公桌上,还摆着他主编的英文医学专业书籍。

    而当有高难度手术,后辈医生们把握不大的时候,就是他出手的时候了。

原标题: 医界张三丰 浙医二院外科教授彭淑牖的养生经 作者: 网络编辑:卢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