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颁布新版中药炮制规范 常山胡柚名正言顺入中药
最近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并要求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为中药材生产大省,浙江中药生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除了著名的浙八味,近些年大热的铁皮石斛、灵芝孢子粉等发展也较为迅速。
中药炮制是使中药减毒增效的一项独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中医药最具原创性的文化和技艺之一。但由于各种原因,炮制技艺濒临失传,甚至有老中医感叹:“过去是‘药对方,一碗汤,中病即止’,现在是‘病对、方准,药不灵了’。”
如何更好地规范中药炮制,指导我省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确保百姓用药安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历时3年,组织编制《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将于今年12月起施行。
新规范究竟新在哪?对我省中药产业发展会有何影响?与百姓用药安全又有什么关联?8月23日,该局相关负责人对此进行解读。
更高标准
提升中药饮片质量
早在1960年,我省就出版第一版中药加工炮制规范,此次颁布的为第7版,相距上一版已过去10年时间。
据了解,新版规范收载品种632个,涉及中药饮片规格820个。其中,对388个品种的标准进行了修订,新增品种19个。
“这次删去了与《中国药典》完全相同的品种,提高完善了我省地方饮片标准,大量运用现代分析技术,收载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等先进分析法,能提升中药饮片的质量。”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副院长赵维良说。
记者注意到,新版规范对人们平时常接触的一些中药饮片格外重视,如人参粉、三七片质量标准中,专门增加了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项,以保证饮片质量和用药安全。“修订的目的,主要是让百姓用上药效更好的中药。”赵维良强调。
在制订灵芝孢子粉标准时,除了常规的有害元素限量要求,还对破壁加工可能带来的金属污染元素铬和镍进行控制;为控制油蚝变质问题,制定了酸败度检查要求,目前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
更加给力
扶持地方产业发展
作为中药材生产大省,我省生产的浙贝母、延胡索等“浙八味”闻名全国。省食药局药品注册处处长陈珏说:“为促进地方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此次修订注重收载浙产道地药材炮制的饮片。”
“为降低浙贝母的二氧化硫残留,鄞州早就开始无硫加工。”她举例说,目前《中国药典》收载的浙贝母,是硫磺熏蒸的外观性状,而无硫加工的品相与之不同,反而导致我省生产的无硫浙贝母在市场上受冷落。针对这一问题,新版规范将无硫加工的浙贝母予以收载,既引导产地改进工艺、提升产品安全,又促进浙贝母产业发展。
此外,我省生产的浙麦冬和於白术质量较好,新版规范就单独制定了这两个产品的产地饮片规格,提高质量标准,并以此区别于非浙产饮片。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我省不少农民转产种植铁皮石斛、灵芝等效益较高的中草药经济作物。但是,这些发展迅速的产业,却因为缺乏统一标准,面临良莠不齐的尴尬。为此,新版规范对这些“成长中”的中药也作了规范,以更好地帮助产业发展。
浙江是铁皮石斛主产区,近年来各地竞相发展,种植面积快速扩张,而市场上流通的多是干品。“事实上,鲜用饮片因未经干燥和加工炮制,成分损失和转化少,药用效果更佳,医院临床使用越来越多。”陈珏说。
但铁皮石斛鲜用饮片一直面临尴尬。“因为一直未被《中国药典》收载,导致临床医学较难使用。”陈珏告诉记者,此次收录了铁皮石斛的鲜用规格,并对标准进行修订,解决了这一难题。
更接地气
胡柚入选畲药扩容
胡柚是水果,还是中药?
为做大做强浙江特色中药材产业,新版规范除收载浙产道地药材炮制的饮片,还注重增收地方特色的品种,常山的胡柚就是其中之一。
两年前,来自常山的胡柚片作为中药“枳壳”销往各地,曾引发舆论关注。如今,胡柚片在浙江有了“名分”,胡柚片(即衢枳壳)经正本清源和充分论证,被收入新版规范。
据《衢州府志》《常山县志》记载,常山胡柚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清代,直到现在,当地百姓仍常将胡柚片晾晒储存,作为一味中药材。记者了解到,新版规范收载胡柚片,是基于对其药用历史、植物基源的调研,和化学成分、药理药效、质量研究后确定的。
陈珏说:“过去,常山胡柚是衢州地区的重要农副产品,产业比较单一,价格也难提升。现在将胡柚片收入规范,既扩大药用资源,又促进胡柚综合利用,将推动产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
挖掘和发展少数民族用药,也是新版规范的一大亮点。陈珏介绍,畲族药是浙江地方特色民族药,新版规范收载了食凉茶等10个畲族习用品种。“畲药是我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药,将其收入规范,便于保护、挖掘畲医和畲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打下基础。”陈珏说。
(本文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吴红梅)
版权声明
凡注有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为"衢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