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拿奖,中药火了,再不用苦口婆心劝病人喝中药
瑞典全国有300多家中医馆,瑞典中医研究院的院长就是瑞典人,不少瑞典人在中国学了中医回来开医馆。张苗 摄
北京时间昨天凌晨,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诺贝尔奖的奖章和证书。
这个对国人来说意义重大的历史时刻,对瑞典当地人来说,实际意义更加明显——他们也许一辈子都不需要用到青蒿素治疗疟疾,不过在遍布大街小巷的中医馆看病时,他们会愿意尝试苦口的中药了。
瑞典时间昨天早上10点,马雪红的“马医生针灸健康诊所”开门营业。没一会儿,她的老病人卡塔拉就上门了,熟练地脱掉鞋子,穿上带有脚底穴位按摩功能的拖鞋,走进针灸间。
“她是来治腰疼的。”在为卡塔拉的腰部穴位插上针后,马雪红趁着空隙和钱报记者聊了起来,“来找中医针灸、看病的瑞典人,都是当地医院治不好的病。”
在瑞典,这个冬天异常寒冷又遍地宠物的国度,关节疼痛、花粉、宠物过敏的病人很多,不过在当地医院,医生往往开出止疼药和扑尔敏作为药方,“治标不治本”。
瑞典人对针灸的信任,是20年前马雪红刚到瑞典时,不曾想到的。当时在瑞典的医疗体系中,有一种为病人放松、止疼的“理疗师”角色,他们用到的方法,就是针灸治疗,比如生孩子时,助产士会询问产妇们需不需要针灸止疼。
针灸治疗的费用并不便宜,马雪红的病人大多是年收入40万克朗以上的中高产阶级。不过和针灸相比,几乎所有人对中药却有着天生敏感,“有些不孕不育的病人来我这里看病,除了给她们针灸,我还会开一些中药,但几乎没人愿意服用,只想针灸治病。”
除了苦,中药的配方、用量都是按照中医经验来的,对于习惯用精确单位针对病症的西方人来说,很少有人愿意捏着鼻子喝下一碗“内容不明”的药。
不过自从10月5日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名单公布后,马雪红在“推荐”中药时就方便多了。
每当她拿着当地报道屠呦呦获奖的报纸给病人看之后,病人们想都没想,就同意马雪红开出中药药方了。
离马雪红诊所200米开外,一家北京同仁堂药房昨天正式开张,随同屠呦呦参加诺贝尔活动周的中国中药研究院工作人员参加了剪彩,“除了中药药房外,我们还在和瑞典政府商量,在瑞典种植中草药。”负责人告诉钱报记者。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特派记者 张苗 朱丽珍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