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硝烟中大批难民涌入 旅游胜地莫干山曾是避难所
中新浙江网7月30日电(记者 赵晔娇 实习生 齐晴)美丽富饶的沪宁杭金三角中心——莫干山,被誉为“江南第一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殊不知,七八十年前这里也曾硝烟弥漫,遍地难民。
1937年,全国烽烟四起,杭嘉湖一带相继沦为敌占区,随着武康县(后并入德清县)被日军占领,莫干山逼近了一线战区。往日优美宁静的避暑胜地,短短数月内变成了一座巨大的难民营,从浙江各地逃难上山的难民达到五六千人之多,再加上从上海、南京等地逃来的难民,最多时有数万人。
当时,原来住山的许多业主虽然大部分离山,但还是有不少中外人士在山上留守,他们为保护难民,保护名山,迅速成立了“莫干山中外避难居民救济会”。很多难民在这里,安全地度过了8年。
别墅里藏抗战史报告书中保难民
莫干山上的很多别墅都有几十年历史,一些游人或许并不知道,在这些别墅里,曾经发生过不少和抗战有关的故事。
莫干山芦花荡公园上端有13幢别墅,这里绿茵环抱、白云缭绕,被称作“白云山庄”。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白云山馆”,1937年,周恩来同志在此与蒋介石进行了国共合作谈判。
在莫干山上横140号,还有一处小别墅,1939年6月,中共浙西特委移驻德清,特委机关就设置在这里,统一指挥浙西富春江、钱塘江以北杭嘉湖广大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德清县史志办副主任史建新说,有些重大决议,浙西特委都是在这里做出的。
莫干山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刘建林说,今年1月,他们从上海图书馆搜集到一份资料:《莫干山中外避难居民救济会——理事会一周年工作总结报告书》。这份报告书写于1939年8月31日,记载了莫干山的这一特殊历史阶段,记录了一座几乎处于战争前沿的名山,是怎样在烽火硝烟中保护难民,同患难、共生死的。
从报告书中可以看出,理事会的主要工作包括:制定入山难民收容办法、解决难民居住问题、成立防备自卫小组和办理农村救济小组、开展难民教育与医务卫生管理等事项。
多方努力和募捐办起学校和医院
“在抗战期间,莫干山上不仅收留了大量的难民,使他们有了相对安全的藏身之所,能够有饭吃,这里还开办了学校和医院。”刘建林说。
期间,有三所学校在莫干山开办,包括难民学校、莫干小学和莫干中学。其中,对于莫干中学,救济会规定了三条校规:免收学费、全体寄宿、设立清寒子弟奖学金,鼓励贫民子弟入学。
衣食不周、担惊受怕,山上的平民疾病多发,救济会的美籍理事许安之本是医生,他与一名叫王吉民的理事,多方募捐,并借用避暑会医院和医院存留的药品用具,开始在山上治病救人。
“当时,虽然留山医生相继离去,但护士仍在,医务一直没有停过,救济会还多次请医生上山诊病施药,重病者由许安之先生动用募集来的捐款,送往吴兴福音医院救治。”刘建林说,在那样的战争环境下,众多难民的健康与生存,都依赖着山上许多慈善人士和救济机构的援助。
理事会报告中详细的列出了救济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山外各团体和业主、慈善人士的捐助,“各团体一年计9800余元,本山住房业主,营业烟酒乐各项捐助5200余元,计15000余元。”
曾经富人的游乐场成难民的避难所
以前,山里住的都是达官贵人,包括很多外国人,山上有网球场、游泳池,各种设施比城里还要好。
1937年打仗了,很多难民来到了这里,往日的平静不见了,每个别墅都住满了人,各个房间里的床搭得密密麻麻的,地上也睡满了人,有的还睡到了外面的竹林里。在莫干山电厂、轿厂等三处设收容所,集中收容吃粥难民。
虽然位于深山,但是莫干山也不时受到日军骚扰。“有时候飞机会来炸一炸,有一次,它还炸掉了两座房子,好在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一直在山里从事房屋建筑和修缮工作杜承祺说到,“1939年5月,莫干山第一和第二收容所就遭受了敌机轰炸。”
杜承祺也曾见证过一次中日作战。1944年,日本兵在塔山把我们做的亭子拆掉建了炮楼,也是在那年的一天晚上,中国军队偷袭,把炮楼打掉了。那天晚上枪炮声不断,日本兵被打退到了三桥驻点。第二天早上,我们知道这个消息后,都非常高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