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高职创业教育“温州模式”

18.11.2016  04:35

 

在一台半人高外形如冰柜的白色机器前,用户按下启动按钮,通过扫描二维码打开机器的入纸舱口,将废纸从舱口中投入,然后这台白色的机器会自行将所投入的废纸进行称重、粉碎,最后钱会自动转到用户的支付宝或者微信中。


这台机器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创业团队运用“互联网+”思维,将资源回收与物联网络进行跨界融合,研发出的爱环宝智能废纸回收器。


在国家级和省级的创业大赛中,这一创业项目屡次获奖,申请的国家级专利技术达10多项。该项目还引起了塞尔维亚温州商会会长的极大兴趣,计划注资2000万元与研发团队共同成立一家科技型公司。


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随着创新创业的热情被“点燃”,像这样的团队不在少数。


在改革开放年代,温州经济发展的特点俗有“温州模式”之称,高职教育需要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也只有服务地方经济才能成就高职院校的特色。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方面,地处温州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创了其特有的高职创业教育“温州模式”。


新技术创新,鼓励师生转化技术创业


近几年,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温州企业出现了长期处在价值链下游、研发支撑不足、“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等问题。面对这些区域经济发展的难题,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也开始将自己的创业教育思路向新技术延伸。


卢成堆就是利用新技术创业的佼佼者。


2007年,他进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营销专业就读。在校期间,学校良好的创业氛围给他提供了很多实践的机会。2010年毕业后,他创办了温州瓷爵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1月,公司凭借新型环保修复技术和创新加工技术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温州第一批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26岁的卢成堆,也成为温州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老总。


近3年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累计申请专利1018项,授权专利达546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创新创业团队授权专利80项,师生共同授权专利22项。


技术上的创新,也带来了创业上的“硬通货”。目前,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成功孵化出温州瓷爵士餐具修复有限公司等50余家具有成长性的新技术应用型创业企业。


谢志远院长说,“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我们学校创新创业的定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扑面而来,创新型企业肯定需要新技术应用的创新创业人才,并且我们倡导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


发挥师生能动性,以创业带动专业教学


在爱环宝智能废纸回收器项目创业团队中,除了两位指导老师外,还有10多名各个专业的学生,他们分别来自机械、机电、设计、市场营销、财务等不同专业。根据所学专业,10多名学生分成数个工作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各个小组每天都在各自负责的项目上忙碌着。


这样的分工来自于学院“师研生随、师导生创、师生共创”的创业培养模式,以教师的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参与研发,或者以学生为主,教师给予技术指导,或者学生与教师按股份制形式共同创业。在这一模式下,老师和学生都属于创始人,都可以分享创业红利。


这个项目的参与者之一魏国琦,目前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数控维修专业大三学生,他能够参与这个创业项目,完全得益于师生共创的合伙人模式。“在这个团队中,学生不是为别人打工,而是为自己打工,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这得益于师生共创的合作机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比较轻松的完成。”爱环宝智能废纸回收器项目创业团队的指导老师邵志达介绍说,在整个项目的研发上并不是很顺利,他们在技术上遇到了很多的难题,尤其是软件开发方面,视觉识别系统等。“这些难题对于一般的学生团队来说都是很难克服的。


参与此次项目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张豪也认为,师生共创机制在创业中帮助他不少。“为了提升整个团队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指导老师会专门‘开小灶’上课,讲解他们在技术研发上遇到的难以攻克的专业知识。


实施“师研生随、师导生创、师生共创”的培养模式以来,大量的创业点子变现。其中,计算机系两位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开发的项目——微信39度体育公众平台,目前已在温州、宁波等地试运行。团队的3名学生盛培增、唐佳、陈宝菁还没毕业,就已经成为上海千相科技有限公司的小股东。


完善政策,开启高职创业教育“温州模式


2016年3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一个特殊班级——“企业接班人”培养班,致力于培养名副其实的“创二代”,以帮助企业实现顺利接班。这个班级首届收了40多名学生,并为学员们量身定制了一套课程体系,包括企业管理、金融理财、商务谈判等等。


温州商业发达,民营经济活跃。为了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让课堂所学真正可以应用于创业实践,平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输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从校外引进企业家作为导师。


这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启创业教学的又一次“试水”。


在这种尝试下,温州瓷爵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成堆校友担任了这个班级的班主任兼创业导师角色,负责给这些有着创业梦想的“企业接班人”们提供建议和指导。为了鼓励他们积极创业,卢成堆为这个班投入了20万元的创业项目资金。


谢志远介绍说,“我们学院开展了‘2+1’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建立创业导师数据库,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鼓励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辅导员前往企业一线兼职,深入了解企业整体运作方式,成为骨干创业导师。”


在这20万元的创业项目资金的支持下,身为班长的唐宏伟也开始了班级创业计划。他从班级里选了20位志同道合的同学,按照企业的架构,一起成立了温州鑫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这家“学生”公司经过4个月的发展,代理的净净宝产品令人意外地 “风靡”了整个大学城,总销售额破17万元,线上代理人达到130余人 。


据了解,为了适应学生创业的需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新技术应用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施弹性学制。甚至允许学生自主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我们建立健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苗圃培育、项目推介、经营指导、跟踪帮扶等创业‘一条龙’服务。”学院党委书记王靖高说,“相信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走出去创业的学子会越来越多。


中国青年报》2016年11月14日 11 版 http://zqb.cyol.com/html/2016-11/14/nw.D110000zgqnb_20161114_2-11.htm


经济转型需要打造高职升级版

我一直在关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到学校调研过3次,认为学院的经验值得借鉴。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产学研综合平台培养创新性人才。


据我了解,温职院建立了“实训+科研+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实践平台,打造以实训为基础、以研发为动力、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是学校根据地方产业、企业需求,搭建“立地式”科技研发服务平台,然后每一个研发平台至少对接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成立了40余家创新创业工作室。工作室里有企业工作人员,有教师,更重要的是每个工作室还吸引了10名以上学生参与。全校共吸引了3000余名学生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机勃勃。


我认为,要适应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需要打造升级版的高职院校。其中一个抓手就是将学校原有的技术应用中心、工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实训中心、大师工作室和研发平台等机构进行整合,建设“面向某个具体行业或产业的产学研综合平台”。


在我看来,这些综合平台体现了3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学校服务社会的平台,目的是解决生产一线急需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和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二是学校锻炼“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平台。三是学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据我走访调研看到的情况,各个学校参与到平台创新活动的学生数量各不相同,但创新活动的开展都有助于在校内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有的高职院校还做过统计,即使不是自主创业而是到企业就业的学生,参与过平台创新活动的起薪也明显要高。


我始终认为,不同学校综合平台的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每所学校都应该努力在国家创新链条中找到相对应的位置,为国家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黄达人 点评人系中山大学原校长)

中国青年报》2016年11月14日 11 版http://zqb.cyol.com/html/2016-11/14/nw.D110000zgqnb_20161114_4-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