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企海外拓展空间大 生意链应向世界延伸
全球有实力的国家都在考虑未来深度挖掘海洋资源,这是造船领域的利益来源也是挑战来源。那么,企业如何规避风险、迎来全新的发展机会?日前,复旦大学-BI挪威商学院MBA项目联手挪威威尔森集团举行了中国与北欧国家在船舶制造领域的合作与展望海事论坛,与会嘉宾和企业代表分享并探讨了中国与北欧造船领域的发展前景,中国船企海外拓展空间大更被各方广泛看好。
挪威乌斯坦集团全球销售总监Vidar Eikrem认为,随着中国企业造船技术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世界级船东都将选择向中国船企下订单。这意味着中国船企应快速走出去,去深度了解不同船东的需求。但目前中国企业更多的业务是制造普通的散货和集装箱船只,“但市场会推着你走,制造更多海事企业所需的船只产品,并非只是航运业。”Vidar说,“用创新的思路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在船舶建造领域,乌斯坦集团被誉为近海工程船领域的明星。Vidar Eikrem认为,乌斯坦集团制胜市场的关键在于:“创新是我们一直坚守和永恒的主题”。延续挪威人天生的冒险和探索精神,该集团极为青睐聘用善于研发和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研发人员。“他们更愿意从解决问题本质的角度去思考技术方案,而不是循照旧例。”
太平洋造船集团CEO高级助理楼吉威说,国际船舶需求量正在递增,未来几年,仍是造船业的黄金时代。中国在国际市场的船舶占有率已达20%。一部分上世纪70年代初启用的船只面临替换,船舶制造业正步入“替换市场”。“就太平洋造船集团而言,在未来5年就有很好的机会切入市场,特别是大批量的、市场需求广泛的大众化船舶,用快速、经济的方式制造,以谋求最大市场占有率。”
楼吉威还强调指出:“国内造船基地越造越多,就中国船东下订单造船而言,设计与误差不会很大,但若是外国船东下单,往往会在交船时遇上各式各样的问题,如质量检验、交付期、材料使用、规格配给等,中国许多制造基地仍不成熟。”
创新挪威商务官员Ivar Moesman表示,创新挪威是挪威独创的国有服务机构,愿意帮助国外企业在创新理念上与中国合作伙伴达成一致。“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北欧企业CEO们能亲身到中国来看看这个市场的庞大,他们需要对此有切身体会。”Ivar指出:“目前创新挪威帮助接洽的项目中,如果北欧合作方曾有在中国考察的经验,那推进会非常迅速。”
威宝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Tormod Ludvik Nilsen在所作的“从董事会到驾驶舱:中国巨龙和北欧国家的合作”的演讲中指出,造船业是更为国际化的产业,不局限于一国,而是整个世界的生意链。“在北欧经商,最重要的绝对不是‘关系’。北欧企业更关注于产品和服务本身。你只需证明你是最合适的选择,就能拿到合同。”Tormod说,“但可能中国商人不太容易快速适应这样的合作模式。”他还由此总结道:“鉴于日趋国际化的造船业务,或许中国企业可以在业务拓展上更多考量到‘更深地了解客户’——不仅仅是公司文化,而是行为习惯、商业素养等人文因素。”
威宝律师事务所是一家源于北欧,发展至伦敦、新加坡、上海、日本等地区的国际律师事务所,曾被世界权威海事评级机构评选为“亚洲最佳海事律师事务所”。
本次论坛还就海事行业商业文化、未来中国海事行业的最大挑战、人才国际化、企业组织架构等展开了积极讨论。(记者 郑建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