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全山石油画高级创研班汇报展在杭开幕
毕业季临近,杭州全山石艺术中心,也有一个“毕业展”。
5月28日,“跋涉与追索——中国美院全山石油画高级创研班汇报展”在全山石艺术中心开幕。
如何学油画?这个展览或许能为你带来新的思考。2014年,全山石艺术中心和中国美院联合举办了为期两年的“全山石油画高级创研班”,面向全国招收了12名学员,此次展览,是他们两年学业的总结。
展览持续至6月28日。
特列恰科夫博物馆里的课堂
环顾展厅,你会发现,美术馆里大部分是大尺幅的写实油画,几乎没有“看不懂”的抽象画。两年来,全山石邀请了靳尚谊等中外当代名家示范讲习,带着学员远赴他国观摩、写生。
“油画的真正奥妙及美感、质感、触感、色感等,这种感觉只有在原作里面才能体现出来,这是属于油画本体语言的魅力、油画质感的魅力。”全山石说。
正是因此,“创研班”把课堂搬到了国外的美术馆、博物馆。
展览中,封治国的油画《特列恰科夫的课堂》画的就是“创研班”的授课现场:2015年夏天,他们赴俄罗斯进行艺术考察和实践,在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里,一头银发的全山石正为12位学员讲解着,背后的墙上挂着列宾的肖像画。
“油画的本体语言”一直是“创研班”的探索方向。
这个概念其实很好理解,中国美术学院高士明教授这样解释:“油画本体语言其实是向根源处去探求,就是历史千变万化总不变的东西,可以让艺术家打通历史的各个关节。”
老先生们一直在强调的“油画味”
多数“创研班”学员是艺术高校的教师,还担任着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任务。黄庆的《大桥传奇》画了钱塘江大桥的建成;尹骅的《碧血忠魂》重现了1841年定海保卫战三总兵画像;任志忠、周小松的《遵义曙光》已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历史题材的大画,如何感动观者?
黄庆说:“很多老艺术家的作品,我们看了很感动,其实他们的技巧未必很好,那么是什么支撑着?是一种精神。随后历史画有一点退步,因为我们对历史画的精神削弱了。”
他说的精神,就是老先生们一直在强调的“油画味”,即油画本体语言。
著名油画家靳尚谊在观看这些作品时说:“改革开放以来,老强调个性、创新,却忽视了一些基础性东西。”这正反映了如今油画学习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追求创新的当下,是否忽视了最基础的东西?
巧的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创新平台”在5月20日正式成立,与本次画展同期开始。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这个平台不仅仅是油画的,它是一个跨画种的平台;不仅是中国美术学院,不仅是浙江地区,它是一个可以将全国人才聚集起来,集培训、研究、创作于一体的平台。”
面临摄影、电视剧、电影的挑战,今天的绘画还能干些什么?许江认为,这是绘画面临的冲击,也是一个契机。“在今天,绘画的存在仍然是必要的,因为在绘画中,仍然存在着人类精神、心灵非常重要的东西。绘画要如何回应这个时代,我们如何真正创作出表现这个时代技术进步和思想进步的高峰之作,就是这个平台要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