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进行时”虽有波动却不会“硬着陆”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01.02.2016  10:50

  中国刚刚经历一场极端寒潮,而就在零下20℃的天气里,德国汽车品牌宝马集团旗下一家先进的发动机厂,在中国东北的工业重镇沈阳热热闹闹开张了。
  中国是宝马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去年销量超过46.3万辆。这意味着宝马在全球每销售5台车,就有一台销往了中国。
  “这些数字印证了加强本土化生产的正确决定。”宝马集团董事齐普策说,“我们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将进一步增加对高档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对中国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的并非只有宝马集团。
  去年10月,美国英特尔公司与大连市政府达成协议,将投资55亿美元在大连生产最先进的存储器芯片,这将使英特尔大连工厂成为英特尔全球第一个使用300毫米晶圆技术,生产最新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的集成电路制造中心。
  “我们并不关心今年或明年经济增速会是多少,投资者考虑的都是5到10年后市场的需求。”英特尔全球晶圆厂副总裁郝弘毅说。
  一个是传统制造,一个是高端科技,两家业态迥异的外国厂商不约而同地把发展的机遇选择在中国。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为中国经济投下了信任票。中国去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依然高达1360亿美元,逆势增长6%,总量位居全球第三位。
  由此可见,虽然这些年唱衰中国的声音从未停止,但发展的事实总是让它们不攻自破。
  去年,在世界经济起伏震荡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实现了6.9%的增长,GDP增量超过5000亿美元,预计排全球首位。
  谋求“人的全面发展”是本届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去年经济数字中得到验证。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4%,快于经济增速0.5个百分点。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出预定目标。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5.1%左右,处于2009年来低水平。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亦实现了结构优化的增长。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比上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达66.4%,比投资高30.3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达50.5%,比工业高16.7个百分点。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
  中国政府相信,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去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大大快于传统工业。网上零售增长超过30%,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6倍,工业机器人增长42%。
  因此,虽然美国投资家乔治·索罗斯论断中国经济难免硬着陆,指摘中国将加剧全球通缩,但这种所谓“做空”中国的论调即使在西方也绝非主流。英国《金融时报》网站不久前刊登耶鲁大学教授斯蒂芬·罗奇题为《来自中国市场的好消息》的文章,指出“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忧虑太过夸张”。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网站近期发表该所副研究员法布里斯·诺代·朗格卢瓦的文章认为,中国的经济形势并未出现“加速恶化”的趋势,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正趋于稳定。
  不可否认,中国汇率和股市的波动,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反映了经济运行中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在第二产业内的传统行业,困难的状况正变得越来越棘手。
  目前,作为经济“体温计”的PPI指数,已经连续46个月负增长,一些企业出现了资金困难。昔日“三驾马车”中最强劲的投资,也显得力不从心,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幅回落。
  但总体来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形有波动,势仍向好”的基本态势。
  北京的经济学者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的底子是结实的,作为全球经济的引擎的地位也没有变,但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段,要过“减速关”和“转型关”两个大关。
  正在实施的供给侧改革,就是打开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旋钮”,也是经济降速运行的“减震器”。
  就在索罗斯宣称所谓“做空”中国之际,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了2016年的第一次会议,其中一项重点研究内容就是供给侧改革。
  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中国经济如同“东边日出西边雨”,一面是煤炭、钢铁、造船产能的严重过剩,一面是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又在大量的“需求外溢”。各级政府正在下大力气改变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
  “新兴消费正在形成,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认为,从市场传导来的信号将会牵引带动一批新的投资,这些投资可能建设周期长,回报不那么快,但却夯实基础,利长远。
  更为市场所看重的,是中国决策层坚定地将创新作为了发展第一驱动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行动计划应运而生。
  从中国高铁到大疆无人机,从北京中关村到深圳创业大街,越来越多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集群正在迅猛发展,全社会的发展潜能正在成长为推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的巨大动力。
  以中国改革开放“前沿”深圳为例,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05%,目前世界范围内只有以色列和韩国超过4%。一批本土崛起的创新型企业,正成为世界级的行业巨头。
  “由此可见,改革依然是中国经济最大的红利。”徐洪才说,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降低企业税率、推进财税金融改革、提高创新能力,这些属于供给侧改革的长效措施,最终将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增加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量。
  高盛公司认为,中国在两到三年里有可能实现6.5%的最低经济增长目标,并有足够的资源在2016年避免所谓的经济硬着陆。
  “改变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如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菲利普·阿尔德里克撰文所说,中国领导人所推动的经济转型正在进行当中。虽然道路坎坷,但如果中国能成功转型,我们所有人都将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