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出“最强音”:希望始终大于困难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栏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扣时代脉搏,直面历史命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锐意创新,攻坚克难,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境界。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在不同阶段取得了骄人成绩,当前中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2016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本报将从今日起推出建党95周年系列报道,重点回顾“十二五”至今,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和经济结构调整、金融改革、资本市场改革以及国企改革等层面取得的改革与发展成就。
在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就成为既定目标。在日渐融入国际经济大家庭后,世界经济走势看中国也成为一种现象。现在,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经济的神经。
“十二五”时期,我国在需求侧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辕马”,经济增速也基本完成换挡,由高速增长进入了中高速增长。今年以来,在继续巩固需求侧改革成效的同时,我国开始着手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下一时期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牛鼻子”。
今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这是决策层对中国经济发展发出的“最强音”。
经济中高速增长
进入夯实阶段
对于中国经济现阶段的特征,决策层有着深刻理解,并在各种场合阐释其现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在调整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短期难免有波动起伏,但不会出现‘硬着陆’,我们能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事实上,我国经济正在既定轨道上行驶。比如,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就基本完成了对经济增速的换挡。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时期,期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同比增长7.8%。分年度看,2011年GDP增长9.5%,2012年和2013年均为7.7%,2014年为7.3%,2015年为6.9%。
与“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长10.5%相比,“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确保了换挡不失势,即由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为一位数的中高速增长。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中高速增长。而实现到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GDP年均增速应在6.5%以上。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GDP增长6.5%-7%。今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7%,保持在合理区间。这一增速不仅高于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
从以上分析就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速已经进入到中高速增长模式,目前正通过调整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使其进入匀速行驶状态,也就是需要进一步夯实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基础。
但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也不容低估,尤其是国际经济、政治局势的变动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
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内部来讲,现在正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三期叠加”的阵痛还在持续。目前经济往上走确实有压力,但是往下是有支撑的,仍然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和条件。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度将成为影响经济增速的一个重要因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接棒驱动
“十二五”时期,我国进一步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通过稳增长为调结构创造了有效空间和条件,通过调结构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这些在“十二五”时期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11月份,决策层在需求侧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调结构为例,2012年,我国服务业现价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5.5%,首次超过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4年,服务业比重上升到48.1%,比2010年提高3.9个百分点,到“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服务业进一步上升到50.5%。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服务业要占到GDP的56%。
此外,属于需求侧的投资、出口和消费(即“三驾马车”)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十二五”时期也出现了明显变化。2015年“三驾马车”中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是60.9%,比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高19.2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是84.7%,比资本形成总额35.8%左右的贡献率高出了48.9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与消费的贡献率差距进一步拉大。
这组数据表明,通过近几年的调结构,我国经济结构和动力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
但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面临的供给侧矛盾愈加突出,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于是,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应的是供给侧,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简单地说,现在正在进行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分手段,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激活微观活力,在减税、金融改革等方面,努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增加有效供给。这种供、求两侧相结合的调控方式,是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正确选择。
化解供给侧矛盾的办法就是以改革推进结构性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这对经济转型和稳增长都有利。现在国家提倡的创新、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改造传统动能等发展理念,则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接棒驱动中国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
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加速“落地”,现在已有多个省市出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综合性方案和专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