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报:从制造到智造的“浙江旋风”
近日,浙江省公布了29家“浙江制造”认证企业,其中衬衫、吸油烟机、电除尘器和汽轮机作为该省的拳头产品,已形成了高于行业的认证标准,还有更多的浙江标准正预备领先全国。目前,该省共有25万家制造业企业,每平方公里就有10家,这是浙江省几十年打造“制造大省”的成果,也是该省开创“智造大省”的起点。
“浙江制造”一路走来
浙江省将“浙江制造”作为一个品牌经营,始于2013年5月。中共浙江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通过《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提升浙江制造品牌影响力”的重要决策。
这一年,浙江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有一批高制造水平企业、一系列高标准技术、一批高品质产品、一支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的基础格局,实现年产值3.8万亿元、税费7091.3亿元,成功铸造了“制造大省”的形象。开始“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后,浙江企业将目光投向提技术、创标准的制造“高地”,并很快有了令人瞩目的“战果”。
永康超人集团高度融合信息技术,实现了小家电制造的“私人定制”。宁波雅戈尔集团研制的两项国家标准,在行业内得到普遍应用,仅一件全棉免熨烫衬衫就凝聚了8项发明专利。在全国地铁隧道风机领域,上虞金盾风机的市场占有率高达40%,创建了国际领先的制造标准。浙江西子航空工业有限公司实现从电梯到飞机的华丽转身,成功拿到为国产大飞机供应舱门的订单。
在“浙江制造”的支撑下,浙江省企业还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桐乡巨石集团在红海之滨的埃及建起了海外工厂,该工厂采用的超大型玻璃纤维池窑生产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强劲供应欧盟、印度和土耳其等广阔市场。湖州泰普森休闲用品公司生产的渔具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达50%。
这是一条从数量到质量、从基础到高端、从内秀到绽放的转型之路,也是“浙江制造”一路高歌、一路奋进的“实战宝典”。
成功迈向人工智能
近日,杭州社会福利中心休闲室里,95岁的吴客勤老人高兴地听着“机器人保姆”播放戏曲,场面颇为温馨。这不禁让人感到,美国科幻剧《真实的人类》所描述的机器人贴心服务人类的场景快要在中国实现了。
这名“机器人保姆”是杭州“本地人”,“他”和另外4名机器人同事都来自杭州本地的一家科技公司。“他们”的专长是照顾老人,既能贴身陪护、定时查房和语音聊天,还能远程诊疗,是目前机器人应用领域较为成熟的一款产品。
前不久,在第二届(杭州)机器人西湖论坛上,来自全国机器人领域的近700名业内人士分享了关于“机器人与创新创业”的研究和设想。这像是一个坐标,为“浙江制造”定位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
早在201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就作出了“全面推进机器换人”的决策部署。经过数年的发展,目前全省在役机器人超过3万台,约占15%,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占绝大部分的工业型机器人,在全速打造“浙江制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浙江省要在人工智能开发应用上加大力度,通过推进智慧型服务机器人应用,大步迈进“浙江智造”时代。
日前,阿里巴巴集团菜鸟网络公布了“E.T.物流实验室”研发进展,具备末端配送、无人送货等功能的多款智能物流机器人,有望于年内投入使用。曾参与“蛟龙”号深潜作业的杭州宇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则凭借服务机器人大力进军海洋产业。该公司在水下机器人本体结构、螺旋桨推进、水下液压源和机械手等核心业务方面,实现了八大关键技术突破,获得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浙江国自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推出智能巡检机器人,这些“人”可以不间断巡检隧道,有效节省人工,还可以进入事故现场采集有害气体含量等关键数据,减少事故应对危害性。
越来越智能化,成为“浙江制造”产品的显著特点。
供给侧升级打造新图景
近日,浙江省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从税费、用工、用能、融资、用地、物流、外贸和制度性交易8个方面入手,帮助企业降本增效,预计总体可为浙江企业减负1000亿元。这极大地刺激了浙江企业开拓制造新领域的热情。
日前,台州彩虹无人机项目正式进入建设阶段。依靠完整雄厚的制造业“家底”,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获得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的技术支持,通过打造“无人机小镇”,加速进军智造产业。
嘉兴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推动热议智能制造,并在全市深化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布局,规划形成以硬件集成测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可穿戴设备等终端制造以及移动设备管理软件开发等为主的产业链。
湖州依托天子湖镇的工业制造基础优势,大力推进通用航空基地建设,预备通过发挥“通航+”裂变效应,带动周边配套工业转型升级。
众多浙江企业从升级“供给侧”品质入手,寻找新常态下“浙江制造”的内生动力,纷纷向转型升级和开拓创新抛出“橄榄枝”,为开创浙江经济新图景走出了一条活力开阔的路。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近170亿元,增长9.3%,新产品产值率31.6%,高新技术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和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等均增长8.0%以上。(《中国税务报》6月27日B2版 万佳音 本报记者 董晓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