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7)五大看点

26.09.2017  22:55

  每年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都是观察中国矿产资源走向的一个窗口。新近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7)》介绍了2016年以来,中国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矿产调查评价等方面的新进展,矿产资源管理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新动态以及“一带一路”矿业发展等矿产资源领域国际合作的新成果。

  如果将这些新进展、新动态、新成果用一条红线串起来,看到的不仅是矿产资源大政方针变化的轨迹,更有矿产资源利用之道、保护之策。

   看点一:能源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经济发展形势决定了矿业发展形势。一方面,中国正大力推进矿产资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化解煤炭和钢铁过剩产能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仍然很大,矿业对经济持续增长支撑的作用没有改变。

  围绕这些任务,过去一年来,矿产品供应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效果显现。一次能源、粗钢、黄金、水泥等矿产品生产和消费均居世界前列。化解煤炭、钢铁过剩产能效果明显,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发布锂、锶等6种矿产开发利用的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最低指标要求,优选第五批62项先进适用技术予以推广。

  从结构来看,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不断改善,煤炭比重不断下降,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不断上升。2016年,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的比重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增长1.8个百分点。

   看点二:矿业绿色转型跑出“加速度  

  “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曾是中国矿业的标签,新常态下, 如何避免重走“开放过度、保护不够”简单粗放的老路,闯出一条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新路?

  过去一年来,国土资源部进一步探索政策和制度创新,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地质环境保护。倡导绿色勘查理念,大力发展和推广绿色勘查技术。明确用矿、用地、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全面推进绿色矿业发展。

  2016年,国土资源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联合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政策和制度创新。通过严格准入、强化监管、落实企业责任等手段严防产生和积累新的矿山环境问题;通过创新用地用矿政策、鼓励采取公共私营合作制(PPP)模式和第三方治理等措施加快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同时,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绿色勘查,以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为手段,以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实施地质勘查全过程环境影响最小化控制。通过勘查前的环境承载力评价,适度调整和替代对地表环境影响大的槽探等勘查手段。制定绿色勘查监管制度,严格落实勘查施工生态保护各项措施。大力发展和推广航空物探、遥感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减少地质勘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为打造更多的绿色矿山,2017年3月,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绿色矿山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三大目标:一是基本形成绿色矿山建设新格局。新建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生产矿山加快改造升级。实施百个绿色勘查项目示范,建设50个以上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二是探索矿业发展方式转变新途径。探索资源产业发展新模式和矿业经济增长的新途径,推动中国矿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三是建立绿色矿业发展工作新机制。健全绿色勘查和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体系,完善配套激励政策体系。

   看点三:“三深一土”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2017年7月29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面完成了海上作业,标志着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本次试采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是“三深一土”战略结出的硕果。

  2016年9月,《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发布,提出了“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并对地质矿产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

  在基础地质与矿产理论研究方面,中国在成矿理论、深部探测研究等方面都有新进展;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方面,研制了一批地质勘查技术仪器装备,应用转化取得显著效果,开发了多种地质勘查分析方法或技术体系。

  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方面,创立“地层流体抽取法”试采新方法,并在防砂技术、储层改造技术、钻完井技术、勘查技术等方面实现自主创新。研制了中国第一台4500米作业级无人遥控探测潜水器“海马”号等装备,初步建立适合南海北部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试采技术和装备体系。

   看点四:矿产资源管理转型升级  

  围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国土资源部开展了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纳入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推进矿业权出让制度和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制度,不断提升矿产资源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地质勘查管理方面,《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方案(2016年版)》发布,重新厘定划分了26个全国重点成矿区带;优化整装勘查布局,全面退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装勘查区退出13个,调整范围38个,新增23个,总量由107个调整为117个;加大战略新兴产业所需矿产勘查,将石墨、锂、硅藻土等矿种纳入勘查重点。

  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方面, 2017年3月,《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纳入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福建、贵州全面推开试点工作,推进矿产资源确权登记规范化,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矿产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加强国家对矿产资源的保护与监管。

  此外,继续深化矿业权管理“放管服”改革,自2017年3月起,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再审批采矿权生产规模变更事项。自2017年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制度全面推开后,矿业权审批不再要求矿业权人提交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年度报告或开发利用年度报告。

   看点五:“一带一路”拓展矿产资源国际合作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地质矿产领域双边与多边合作不断加强,矿产资源国际合作的“朋友圈”不断壮大。通过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等国际交流平台和地质调查项目,进一步拓展与东盟、非洲、南美洲的交流与合作。

  《“一带一路”地质调查规划(2016-2030)》《“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规划》《南海及其周边海洋国际合作框架计划(2016—2020)》相继制定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总体设计,加强了与周边国家、海洋大国、海洋强国的对话交流。

  此外,双边与多边合作机制不断加强。我国与摩洛哥签署了在地质和矿业领域的合作谅解备忘录,继续巩固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矿业大国的友好合作,开拓与英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在油气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合作。

  借助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等国际矿业合作平台,拓展政府合作平台,携手打造全球矿业命运共同体;深刻分析全球矿业发展态势,提振了各界对矿业发展的信心,对加强矿业权管理和人才培训合作以及绿色矿山建设等领域合作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