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史资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的提炼和总结,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包括理论体系本身、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史三个组成部分。发掘和整理改革开放40年来、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中国共产党成立近100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已经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现实任务,也是中国经济学界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以生产方式系统性变迁为主线梳理思想史历程
经济思想史的创作通常采用三种体例,一是编年体,即按照时间顺序对经济思想进行回顾;二是人物体,即以人物为线索梳理经济思想;三是专题体,即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对经济思想进行分类研究。三种创作体例各有利弊,但首先都必须明确一条主线,以统领经济思想的发掘整理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发掘整理工作,具有与一般经济思想史创作截然不同的复杂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突破苏联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要结合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其发展不仅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困境,也指导了我国商品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创新,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经济制度,而且要结合经济制度探讨政府与市场关系等经济体制问题。
为此,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核心,以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变迁为主线,发掘和整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一方面,生产方式是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因此,生产方式变迁表现为生产力水平的变化。另一方面,生产方式是指在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背景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因此,生产方式变迁又表现为生产关系的变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系统性变迁”为主线,就是要把“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思想史梳理,避免生硬地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者割裂开来,陷入就技术谈技术、就制度谈制度的理论误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变迁呈现出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为“生产力进步—生产方式变革—职业群体分裂—生产关系演进—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变化”,这条路径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及社会主义社会,表现为商品经济形态向产品经济形态的演进过程。第二条路径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变化—生产关系演进—阶层结构变化—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力进步”,这条路径实际上是所有制的演进过程,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及社会主义社会,表现为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演进过程。对这两条路径的理论研究,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线索。
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拓展思想史研究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学突破了单纯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苏联范式,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不仅在经济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还积极引领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创新突破。以生产方式系统性变迁为主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进行发掘和整理,有助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拓展思想史的研究视野,增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先导作用和学科带动功能。
从宏观上来看,作为资源配置方式,计划和市场均为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宏观表现。发掘和整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就是要梳理有关商品经济形态和产品经济形态的理论分析,就是要提炼有关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的研究成果。从中观上来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表现在产业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城乡经济结构、对内对外经济结构等多个维度,发掘和整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就是要回顾和总结中国特色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和演进过程,提炼其研究成果。从微观上来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表现在政府管理组织、企业结构设计、家庭劳动配置等多个方面,发掘和整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就是要回顾和总结中国特色公共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的产生和演进过程,提炼其研究成果。通过将生产方式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将有效拓展政治经济学研究视野,以更为饱满的状态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的恢宏图景。
贯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论原则
创作经济思想史的目的是“以史鉴今”,这就需要贯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论原则。发掘和整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就是要通过对经济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提炼出清晰的演进线索,为进一步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学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就是一个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并指导实践发展的过程。1978年以前,由于受到苏联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影响,我们始终没有突破“社会主义经济本质上是产品经济”这种认识。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社会主义经济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首次突破了“市场”这一禁区。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一次将社会主义经济界定为“商品经济”,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
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提炼总结这一历程得出的历史经验是: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形态演进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处在从商品经济形态到产品经济形态这一漫长的历史过渡阶段中,不可能完全、彻底地消灭商品和货币关系。社会主义需要培育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推动计划和市场这两种生产方式协同发展,促进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从而为社会化大生产创造条件,以便在未来能够实现私人劳动直接转化为社会劳动,而不必再通过商品交换这一中间环节,从而进入“自由人联合体”。这条历史经验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理论阐释——“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拥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还要求灵活地运用政府规划和市场调节两种资源配置机制,并推动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协调发展,这就是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方法论原则在发掘和整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过程中的生动体现。
辩证看待我国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遭受的挫折,将其凝练升华为历史经验,有助于构建起完整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进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推动这项工作,需要经济学界和史学界携起手来,深入系统地发掘和整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打造凝聚中国气质、彰显中国风格、饱含中国智慧的“中国经济学”。
作者:周绍东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