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之路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的号召。自2011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始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几年来,全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综合性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建设以及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和党的意识形态重镇
《讲话》明确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中国社科院推进实施创新工程,首要任务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建设,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穿到改革发展创新的全过程。几年来,全院大力实施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理论研究工程,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研究,全面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学术传播平台。目前全院已构建起覆盖全院所有一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网络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室、编辑室由2011年的19个增至2016年的53个,先后设立马克思主义研究类项目185项,举办马克思主义论坛50余次,产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专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六卷本《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等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2016年,围绕“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研究,全院10余个研究所近百名学者参加集体攻关,已有一批重要创新成果陆续推出。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中国社科院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在研究批驳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观点和思潮中旗帜鲜明,勇于亮剑,敢于发声,有力维护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社科院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机制召集单位,会同国家有关部委成员单位,积极开展重大专题研究,连续四年举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为推动中国道路、中国学术、中国话语的研究和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力推进国家高端新型智库建设,不断强化党和国家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功能
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要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自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中国社科院在科研规划、投入、评价和激励政策方面对智库建设予以倾斜,以建设国家级综合性高端智库为目标,重点组建了4家战略研究院,19家院属专业化智库,初步构建起院、所、专业化智库三个层次的智库研究格局,有3家智库进入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几年来,智库研究硕果累累,智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与创新工程初期相比,中国社科院报送的决策建议成果数量增加了156%,获批示或采用数量增加了56%;5名专家学者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了讲解;《全面深化改革二十论》《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等一批应用研究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智库、欧洲研究智库、海疆研究智库通过主持主办二十国集团智库峰会(T20)、中国与中东欧国家16+1智库网络等学术研讨会,不断拓展我国学术外交的新舞台,为宣传阐释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重要渠道和平台。
不断夯实哲学社会科学殿堂根基,重大科研成果和优秀学术人才不断涌现
《讲话》指出,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中国社科院大力实施“科研强院”战略和学科建设“登峰战略”,“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共资助重点学科(含重点研究室)155个,特殊学科23个,一批重点学科建设成绩斐然,一批濒危学科、绝学和新兴学科得到及时资助和扶持,比如中国史诗学科汇集了国内民族史诗研究的骨干力量,初步形成史诗研究中国学派的雏形;考古学科部分二、三级学科研究实力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经济问题、国际问题研究等传统优势学科开辟了一批新的学术增长点。高水平的学科学术体系必然以高水平学术人才为支撑。目前,中国社科院共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46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5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4人,有470名专家担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位学者担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水平的学科学术体系必须以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为标志。创新工程实施以来,全院科研人员共完成专著2628部,学术论文26127篇,研究报告、论文集5038部,译著1398部(篇),理论文章1291篇,科研成果数量每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六年来,中国社科院共发布涉及重大人文基础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国际关系研究等多个领域的重大学术成果232项,《世界佛教通史》《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等成果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当前,中国社科院正在集中力量实施“中华思想通史”大型学术工程,力争通过多学科跨部门集体攻关,拿出一部能够回应时代需求、代表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传世巨作。
做强做大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术传播名优平台,不断提升国家级研究机构的学术传播力
《讲话》要求,要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构建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中国社科院把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术名优平台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持之以恒地开展了“八名工程”建设。学术名刊建设成效显著,学术期刊阵营始终保持一流水准。中国社科院拥有专业学术期刊80余种,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群,其中60种被列入国家核心期刊名录,39种期刊进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范围,代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院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跻身全国社科类领军出版社行列;《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成长迅速,影响力不断扩大;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地方志研究数据库建设加快,社科期刊数据库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公益型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大力加强学术话语权建设,在学术期刊评价、智库影响力评价体系等领域推出了一批创新成果,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紧紧抓住体制机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极大地解放科研生产力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讲话》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创新工程的核心要义是体制机制创新。中国社科院高度重视创新工程制度建设,通过大胆闯,认真试,摸索总结,再摸索再总结,逐步形成了报偿、准入、退出、配置、评价和资助六大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要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竞争择优、灵活高效的创新岗位管理制度。全院各单位根据创新任务和需要设立创新岗位,不同层级的岗位配置以差别化的待遇和报偿。创新岗位人员必须以公开竞聘、差额进入的方式产生,同时配套严格的准入和退出考评机制,按照“能者进,优者上,劣者下,不达标准者退”的设计思路推进改革,较好地解决了传统体制中人员管理“固化”的难题。二是推动科研规划、资源配置和经费管理制度的衔接与匹配。一方面实行研究经费总额拨付制度,将相当比例的研究经费按年度总额拨付到各创新单位,扩大研究所财权事权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建立创新工程研究领域规划指南制度,对不同类型研究单位提出相应任务考核要求,实现弹性指导和刚性约束的结合,同时连续4年开展专项经费检查,保证科研经费合规使用,通过以上举措,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协同性和合规性有了较大提升。三是建立较为完善的科研评价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科研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为主要依据,对科研人员年度科研绩效开展评估,同时,加大成果后期资助和成果购买力度,初步建立起针对科研人员主体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以上制度创新,抓住了科研单位改革的关节点、牛鼻子,极大地解放了科研生产力,激发了科研创新活力,得到了全院绝大多数同志的赞同和拥护。
推进创新工程改革实践过程中,中国社科院党组深刻认识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关键在党,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几年来,全院不断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不懈地抓党委领导班子建设和支部建设,持续深化“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推动学风、文风和工作作风“三风”转变,有力地实现了党对科研工作的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为创新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宏伟事业、长期任务、重大工程。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的试点和实践,只是在推进这项宏伟事业、长期任务、重大工程中迈出的小小一步,行虽不远,但贵其新。自创新工程实施以来,其始终受到全国学术界和兄弟单位的高度关注,产生了积极示范效应。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兄弟单位近年交流取经40余批次,一些单位也相继启动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面向未来,中国社科院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更高层次上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努力打造创新工程升级版,努力把中国社科院建成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强院和居于高端水平的世界名院,为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执笔人:马援、熊厚、谭扬芳
来源:《光明日报》